北京市第五十中学 徐 璐
【案 例】
晚上8点,小关摊开数学练习册,刚看了两道题,一股没来由的烦躁就涌了上来。“好烦啊!”他一把扔开笔拿起手机,刷着早已看过的朋友圈。父母闻声过来询问,小关没好气地说:“我知道要赶紧写作业,明天还要交,但我心里好烦!我就是不想写,你们别逼我了。”
【分 析】
进入初三,类似小关家这样的场景会在不少考生家庭中出现。事实上,“烦”可能是考生内心发出的抗议。
有的考生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避免家长唠叨,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完成作业——这时被控制的感觉会直接引发烦躁和反抗。“我就是不想写”正是其自主需求在呐喊。
还有的考生烦躁是因为感觉某些题目太难了,屡试屡败——这时产生的烦躁是因为胜任感受挫。面对无法战胜的挑战,逃避和厌恶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刚看了两道题就很烦躁”很可能是其过去失败的记忆被激活,预感自己会再次失败。
另一些考生则会担心学习不好会让父母失望、被老师批评,感到孤立无援——这时的压力也会转化为对学习任务本身的抗拒。
还有一种可能是考生陷入暂时的精力枯竭,不是不想学,而是大脑真的累了,“烦”是它发出的求救信号。
【策 略】
当烦躁来袭时,考生不要强迫自己继续,不妨暂停5分钟,去喝口水、看看窗外、做几个深呼吸,告诉大脑:“我知道你累了,咱们休息一下。”考生要把“烦”当作一种信号,当警报响起时学会排查是哪里出了状况。以下三个“小锦囊”或许可以帮你应对烦躁。
锦囊一:重拾自主感
考生要尽可能多地为自己创造可选择和控制的学习空间。比如在开始学习前,考生可关注那些具体而微小的选择,不要纠结“学不学”,而要自己选择先学数学还是先做英语阅读?今天是在书桌前学还是在客厅的餐桌上学?这些小选择能帮助考生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当静下心时,考生可以想一想:这门“烦人”的课程里有没有一点让人感觉好奇或可能对未来有用的东西?比如,语文学习是不是可以帮自己用更美的语言去向别人描述所见的山河风景等。其实,考生很多时候厌烦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被迫学习的感觉”。考生要试着为自己而不是替别人去找到学习的意义,哪怕这个理由看起来很私人、很微小,但它或许是支撑考生走好初三备考之路的内在动力。
锦囊二:积累成就感
太难的题和过多的任务会带来持续的挫败感,常让人感觉“自己很没用”。考生可以试着把任务切分变小,比如不是做完一套卷子,而是独立解出最后一道选择题。考生要知道完成目标不是为了赶进度,而是要学会积累每一次微小的成功并告诉自己:“我做到了!”
考生可以精心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今天我做到了什么”,哪怕是“烦躁的瞬间成功抵御了玩手机的诱惑”都值得郑重地写下来。这个笔记本就是考生的“成功博物馆”。当快要被烦躁击垮时,就进入“成功博物馆”看看那些实实在在的“展陈”,考生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更有能力。
锦囊三:找到归属感
如果觉得学习是一件孤独的事,没人理解自己的苦,那么考生可以主动创造或寻找情感支持,让学习变得有温度。
考生可以和朋友吐槽“今天快被物理逼疯了”,也可以向父母寻求安慰。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不需要多么理性的建议,只需要对方的一句“我也是”“我太懂你了”。当考生发现自己的烦恼能被另一个人接住,并且对方和自己同频时,这种孤独感就会瞬间减轻大半。
所以,下次当“烦”字脱口而出时,考生别急着逃避,不妨把它当作一个休止符,停下来听听内心的呼喊。学业之路漫长,有情绪起伏再正常不过,考生要学会与“烦躁”共处,然后温柔而坚定地再出发。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