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均衡+多元发展再升级
集团化覆盖所有中学  打造4个特色高中班

发布时间:2025-11-26 期号: 1877期

   编者按: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本报聚焦首都教育资源新布局以及招生培养新路径,推出“北京各区教育地图大扫描”系列报道。记者走进京城各区,探访集团化办学、新落成高中、特色班建设、区域教育优势等核心亮点,呈现区校落实“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的教育成果,助力学生家长锚定个性升学赛道。

  

  自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以来,通州区教育加速书写优质均衡发展新篇章。为回应群众对“上好学”的迫切期望,该区先后引进多所优质名校落户本地;紧扣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实现中学阶段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从跨区联动到区内整合再到特色发展,通州教育由“资源集聚”迈向“优质均衡”。

  

  区内所有中学全部加入教育集团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北京市第五中学通州校区……近年来,多所市级优质校相继在副中心开办分校,让不少家住通州的居民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好学校正在持续扩容。

  随着优质名校纷纷落户通州,该区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将本土学校与外引名校深度捆绑,实现优质资源与本土教育抱团发展。

  作为首家落户副中心的优质资源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是该区集团化办学的标杆。学校在通州核心区老校园的基础上焕新升级,充分借鉴首师大附中本部的成熟育人经验,设立创新教育实验班,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聘请专家入校授课;通过开设提优课程以及结合个性化培养模式,让名校资源真正扎根通州,并辐射带动区域教育协同提质。

  “截至目前,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北理工附中等15所市级优质学校已陆续在通州设立校区或分校,且大多成为教育集团核心校。此类优质教育资源已全面覆盖本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基础教育学段。”通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区内共有22个教育集团,全区中学已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今年,450名学生通过集团直升升入高中。”

  近年来,通州区持续推动集团化办学改革,其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愈发显著。通过深入探索集团直升、集团内师资轮岗等模式,该区畅通长链条育人路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校、跨区域流动,助力全区教育整体提质增效。“未来,通州区将进一步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不断探索育人方式和培养模式改革,用连续培养方式缓解入学升学焦虑。”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4个特色高中班铺就多彩成长路

  走进副中心的几所中学校园,特色育人之风扑面而来——永乐店中学李四光班学子在课堂上积极讨论着地质学知识,潞河中学钱学森班的少年围着模型钻研航天科创,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竺可桢班学生在实验室探寻生态奥秘,运河中学黄纬禄班学子拿着工具玩转工程创意设计……

  近年来,通州区以“一校一策”激活学校办学潜能,让每所高中都亮出专属特色。其中,4个市级特色班带头示范,让拥有不同学科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为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需求,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成立了“钱学森班”。与其他学校的“钱学森班”不同,该校“钱学森班”依托“1+3”贯通培养项目,实施跨学科通识教育,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创造不设“天花板”的成长空间,助力其成长为基础扎实、兼具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的拔尖人才。

  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通州校区的“竺可桢班”,学生最喜欢的是每月一场的“求是大讲堂”。其中,“竺光课程”“求是学堂”“耦舫书院”和“竺可桢班”四大亮点课程深深吸引着同学们。竺可桢先生踏实钻研的精神落到了课堂里,也实实在在地落到学生身上。如今,该班学生整体成绩已超过学校老牌“尖子班”——小语种班,越来越多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赛道。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黄纬禄班”的班名来源于我国著名航天专家黄纬禄院士。在这个班,学生不仅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经常走出校园,去科研院所看真实的实验设备,到“两弹一星”纪念馆听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走进高科技公司了解前沿技术应用。学校还经常举办科普展览,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科学家的钻研精神,涵养科学思维。

  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的“李四光班”是全国首个以科学家李四光命名的特色班。班里学生除学习基础学科与地质科学的融合特色课程外,还会参与研学实践,跟着老师去野外观察岩石和土壤等,把课本里的地质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真切感受李四光先生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

  “作为市级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通州区通过设立钱学森、竺可桢、黄纬禄、李四光4个特色班打造‘人文+科技’‘融通教育+海绵校园’等特色办学模式。”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校一策’的课程建设模式让每所学校形成独特优势,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运河文化串起大中小育人课堂

  副中心运河畔,通运桥、八里桥带着古朴,千荷泻露桥透着时尚——这些古今相映的运河桥正成为通州区属地学校鲜活的育人资源。作为全市首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通州区以桥为媒、以运河为脉,打造出纵向贯通学段、横向融通学科的“运河思政”品牌课程。

  “运河上的桥像彩虹一样漂亮,能不能让六环外的桥也这么好看?”在大运河畔的北京学校,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数字创新的教育实践悄然展开。学校携手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和北京物资学院,创新打造“QIAO JIAN·运河——瞧见 桥建 桥见”系列课程,引导学生以工程师、艺术家、解说员的身份设计和宣传运河桥梁。从认识大运河、设计运河桥到宣传运河文化,各学段学生在浸润式学习中传承运河文脉,在体验式课堂中厚植文化自信。

  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则以大运河文化为纽带,开发运河思政系列课程,围绕“红色传承、文化自信、科技强国”等十大主题,构建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学校在初中阶段开展“运河红色故事展演”“运河生态保护调研”活动,深化学生对革命精神与生态文明的理解;高中阶段设计“‘河’以中国 精神永续”“千年运河 绿色新生”等一体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剖析大运河文化内涵。

  大运河如一条文脉纽带,串联起通州大中小学育人课程。从初中的实践探究到高中的深度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需求与运河文化、学科知识无缝衔接。这条流动的“育人线”,既让千年运河的底蕴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资源,更构建起通州教育层层递进、润物无声的育人体系。

  

  【数字说通州】

  1.新学年,通州区新增高中学位858个。

  2.2025年通州区具有招生资格的高级中等学校共有19所。

  3.全区共有9所“1+3”项目实验校。2025年500名学生加入“1+3”培养计划。

  4.通州区“双师课堂”覆盖50所学校;全区建设智慧教室174间,配备VR教学设备4000套,定制开发7套通州区特色数字资源,在全市率先实现虚拟现实教育应用全覆盖。

  5.通州区共有市级体育、艺术、科技类学生高水平社团17个。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