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顺义区以集团化办学筑牢教育均衡根基,用“1+3”项目拓宽学生成长路径,靠科创赋能激活育人动能。在全市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该区以“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子”为目标,绘就教育均衡发展的崭新图景。
打造6大教育集团:“家门口”可享优质教育
“学校新开了垒球课,上课特别放松,挥棒时就好像能把所有压力都释放出去。”北京市十一学校顺义学校(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高中生金炳彤一语道出了顺义教育集团化改革带给学生的新变化。
去年,杨镇一中正式成为北京市十一学校联盟校新成员,引入“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行选课走班和“导师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如今的校园里,不少原本的行政办公区被科技、艺术等学习社区取代,体育课程实现了网球、攀岩、垒球等项目自选,学生一人拿着一份课表,在多样化的课程中自由成长。如今,学校作为北京市十一学校顺义学校教育集团的牵头校,正在完成从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者、受益者到集团资源辐射者的精彩蜕变。
据悉,自去年起,顺义区就划定了以区内优质高中校为龙头的6大教育集团,稳步推进集团内学校的实质性跨学段联动,实现区域内75所中小学优质资源配置的跨越式发展。《顺义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管理办法》的出台更让该区人才贯通培养有了制度保障。
目前,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已发展为涵盖2所完全中学、5所初中及15所小学的综合性教育集团。“集团依托科技节、宇树机器人巡演、顺义一中十余个高质量科技类社团等优质资源,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衔接贯通的科技一体化培养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为培养国家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路径。”顺义区第一中学副校长刘世明介绍。
而作为顺义区老牌优质校,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也已形成“牛栏山一中”教育品牌。据悉,该校今年提供了80个集团内直升名额,为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顺义八中等集团成员校内的优秀初三生开通“绿色通道”。同样,后沙峪地区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学校也依托集团优势,由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本部派出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打造“全球化、数智化、未来化”的学校特色,形成了“回归于人、面向人人、长程育人”的课程理念。此外,顺义区成立的6个小初高一体化教育集团还包括北京四中顺义分校教育集团和顺义二中教育集团。
在今年中招工作中,顺义区共有260名学生通过集团直升方式进入高中就读。集团化办学正在让顺义区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让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3”项目实验校增至6所:升学路径更多元
今年,顺义区进一步升级完善了“1+3”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将实验校规模扩增至6所,招生计划增至418人,为区内学子搭建起更多元、更通畅的中招升学路径。
据悉,此次扩容并非单纯地增加招生数量,而是该区在原有基础上的精准升级。此前,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顺义学校已积累了成熟的“1+3”培养经验;今年新增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顺义学校、北京市第四中学顺义分校、北京市顺义区第九中学则分别以科技、数理、艺体为特色,让该项目培养体系更全面。
其中,北京四中顺义分校将“数理应用创新”作为“1+3”项目的培养方向,致力于培养“科学素养突出,人文底蕴深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依托北京市普通高中数理特色教育协作体成员校、清华大学大中小学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校等多重平台优势,学校打破初高中学段壁垒,构建“初中筑基+高中融通”的培养通道,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化数理认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顺义九中“1+3”项目则走出了一条具有艺体特色的育人之路:通过落实“知行·多元·融创”课程体系,构建“基础课程+专业实训+实践展演”的特色课程群,该校“1+3”项目实现了课程与育人的双重贯通,让不同禀赋的学生都能找到成长支点。
北师大实验中学顺义学校的“1+3”项目聚焦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北师大及北师大实验中学的优质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创新和科学人才贯通培养。项目课程注重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相结合,通过定制化课程设计,帮助学生获得科技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发展积蓄能量。
从数理攻坚到艺体绽放再到科教创新赋能,顺义区“1+3”项目的扩容升级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升学选择,更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418个招生名额背后是一套覆盖不同特长、适配多元需求的培养体系,它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稳步前行。
AI赋能+资源聚合:科创教育孕育新活力
“借助AI助手准备辩论赛能帮我们拓宽思路,让我们能从更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在顺义一中,高中生张百奥和辩论赛的小组同学正利用课余时间使用顺义智慧教育AI助手完善辩题。这一幕正是顺义区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生动缩影。
上学期,顺义区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域率先部署DeepSeek-R1 671B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出顺义智慧教育AI助手,不仅成为全国第二个、北京市首个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部署该大模型的区域,更以技术创新开启了智慧教育新篇章。
“我们围绕‘人工智能+教育’打造了教师备课智能化、课堂教学精准化等七大应用场景。”顺义区智慧教育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鲁郑介绍,通过组建智慧教育专家智库,该区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评、育、管、研各环节:教师借助AI生成个性化教案,学生通过智能系统获得精准学情分析,管理者依托数据实现科学决策——技术赋能让因材施教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除AI赋能外,资源的融合共享还让顺义区科技创新教育更具活力。为落实“科学二十条”精神,该区不仅组织了10余项科技赛事吸引超5000名学生参与,更搭建起“基地校+资源单位”的协同网络。去年9月,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顺义分院成立,从课程体系、培养机制、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协同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顺义首批选定牛栏山一中、首师大顺义附小等9所学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选定中国科学院、空中客车公司等7家机构作为顺义区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资源基地,为该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智慧教育持续升级以及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日益完善,顺义这片教育沃土上将培育出更多兼具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数字说顺义】
1.2025年顺义区具有招生资格的高级中等学校共有15所。
2.顺义区“十四五”期间新增中小学学位20210个。
3.6所顺义学校获评北京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
4.顺义区持续推进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化、特色化发展,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所,全国篮球、排球、冰雪特色学校33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金奥高水平运动队3个。
5.顺义一中、北师大实验顺义学校、首师大顺义实验学校、南彩二小4校入选“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