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妙招
做题时,总想看答案怎么办?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赵明明
在日常学习中,有些考生遇到不会的题就想看答案。事实上,这是大脑在“偷懒”——它把参考答案当成最快的“止痛药”,却偷走了考生长本事的机会。如果你也正被“忍不住翻答案”所困扰,让我们一起通过下面三招来解决这个问题。
拒绝依赖:识破参考答案“真面目”
参考答案本身并没有奇效,是考生把它想成了“灵丹妙药”。因此,考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依赖情形。
第一种情况最普遍:考生心里没底,担心写错,于是提前看答案给自己吃“定心丸”,结果却错过了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
第二种情况更隐蔽:考生对所学内容半懂不懂,好像会又好像不会。于是,考生心就“痒”了,忍不住偷偷瞄一眼参考答案,看完还点点头:“嗯,我就是这么想的!”其实,思路是别人的,成就感是假的,时间一长,大脑乐得清闲,思考的动力就减弱了。
第三种情况最坦荡:考生完全没见过题目中的知识点,会误把看答案当成学习。其实这时候,考生与其偷偷看答案,不如先踏实把知识学一遍,再合起书来做题,这样才算真正把知识学到手。
考生要记住,参考答案不是“老虎”也不是“保姆”,它更像一面镜子,为我们提供解题参考。在日常作练习题时,考生不妨让自己胆子大一点、让脑子累一点,这样在考试时得分才会稳一点。
合理利用:参考答案贵在“参考”
当然,参考答案也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考生怎么用。
首先,考生可把参考答案当成一位“临时领航员”。当你在解题的某个环节卡住时,可以参考答案,只为当前这一步理清思路。一旦理解,就要抛开答案,顺着这个思路独立完成后续步骤。解完题后,考生还必须独立地从头到尾验证一遍。
其次,针对典型习题,考生可用笔记本归纳并整理解题方法,但不要照抄完整答案。
最后,考生做习题时不要止步于当下的某一道题,要主动把题目背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下次,题目再怎么换“马甲”,考生都能一眼识破“老熟人”。
勇于面对:对参考答案说再见
日常做题时,考生要摒弃翻答案的习惯,尽量调动自己的大脑,并活跃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考生可多运用一些解题小妙招。
首先,考生要养成好习惯,让参考答案远离书桌。平时做题时,我们不能左手拿习题、右手拿解析,让大脑习惯性找“解药”。
其次,日常做题时,考生应优先依靠自身思考,力求独立完成。若反复尝试后仍无头绪,考生方可参阅答案。但目的不是获取结果,而是理解其解题思路。获得提示后,考生务必立即脱离答案,独立完成后续所有步骤,确保思路内化。
最后,请考生记住,做题不是目的,“把不会变会”才有收获。在此过程中,考生要积极肯定自己,看到思路的闪光点,同时勇于正视错误,及时调整。我们只有把今天的错误改正,明天在考场上才能从容拿分。
■素材储蓄罐
命题作文:根基,指基础。不论是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和谐,还是国家的繁荣,都离不开坚实的根基。请以“根基”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为帮助考生将“根基”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写的具体场景,同时让作文兼具广度与深度,笔者为考生挖掘了多维度素材。在使用这些素材时,考生可结合“根基”的积累性、支撑性和长远性做细节延伸,补充自己的感悟,让“根基”既有具象、又有内涵。
主题一:个人成长
素材载体:青衣舞者
初观青衣舞,水袖婉转间,文化之根在我心中扎根。此后的清晨,我便跟随鼓点旋转跳跃,即便摔倒仍咬牙坚持,只因深知:舞步坚实才是水袖飞扬的根基。正午烈日下,虽胯骨剧痛难忍,我亦不放弃,只因明白:戏剧演员的传神演绎既源于数十年苦练打下的技艺根基,更源于代代相传的文化根基。
终得登台,青衣加身,水袖交织间似有铁马冰河、沧海桑田。曲终掌声落,我终于懂得:这用苦练铸就的坚实根基,正是戏曲之美的命脉,让中华文化经久不息。
主题二:社会责任
素材载体:校园志愿者
那天清晨,我提早到了教室,看到小雨正在讲台旁用湿巾擦净粉笔槽里的灰;课间,她又抱回一摞作业本,按学号排好,分给同学们……
原来,她每天上学都会早到一会儿,在课前整理一下教室;课间还会主动帮老师发作业。她说:“班里整齐了,大家学习才舒心。”她的细心与热心,就像小太阳,成为团结班级、温暖校园最实在的根基。
主题三:历史文化
素材载体:济南的泉水
探访济南的根基,我们可循泉水而行。在历代文人笔下,易安居士的词作、赵孟頫的诗句,早已将泉水与济南文脉紧密相连。
亲临趵突泉,我们听汩汩水声沉稳有力,见泉眼起伏泵送活水,泉水似城市心脏般为济南注入活力;行至解放阁,脚下泉水浸润着这片英雄的土地,先烈们用热血铸就了泉城的精神底蕴;走到黑虎泉,我们又看到居民打泉泡茶、孩童嬉戏,泉水串联起万家生活。
这清雅有力、流动不息又充满烟火气的泉水,既是济南千年文脉、革命精神与民生百态的载体,更是整座城市乃至华夏文明不可动摇的根基。
主题四:国家建设
素材载体:黄河口的科研人
去年八月,我有机会探访了东营黄河口生态湿地实验站。当地科研人员有的顶着烈日俯身记录植物生长情况,手中的笔记本已泛黄起褶;有的吃力地拉着堆满草皮的板车,皮肤被晒得黝黑……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得知,当地科研人员要忍受春沙、夏蚊、秋枯、冬寒,走遍湿地的每个角落监测生态、创新防护方法,但他们每个人都愿“为了黄河赴汤蹈火”。实验站门口,“用双手触摸自然,用脚步丈量大地”的标语正是他们的写照。这群科研人以不计回报的责任与担当,铸就改善国家生态最坚实的根基。
(本期主持人: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 陈佳明)
■开卷有益
《外婆的道歉信》
【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著 孟汇一/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七岁女孩爱莎的外婆是个总惹麻烦的“疯癫超人”,她会爬消防梯、讲天马行空的故事,却把所有温柔都给了爱莎。外婆去世后留下道歉信,这成了爱莎找寻外婆过往的线索。爱莎带着信找到九个“怪人邻居”,才发现那些被贴上“怪物”“烦人精”标签的人,与外婆都有着柔软的过往。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裹着童话糖衣的治愈小书,读起来又暖又有力量。书里没有生硬的道理,只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不完美的人也能拥有热烈的爱,平凡的生活里藏着太多不期而遇的温暖。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英】罗伯特·戴博德/著 陈赢/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该书讲述了《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在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中,作者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蛤蟆先生爱炫耀、自卑的性格和抑郁情绪的来源,指出童年经历会对人格产生深刻影响,并阐释我们如何在心理上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推荐理由:
这本书没有晦涩的理论,有的是蛤蟆先生的挣扎与成长。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的情绪困境。当你阅读时,会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梳理痛苦的源头,也会学着和自己的脆弱和解。不管是想走出内耗,还是想理解情绪背后的自己,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取温柔的力量。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