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市初中学考愈发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等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理解。与此相对应的,各区中学也纷纷在课程设置上作出回应,涌现出一批融合区域特色的创新课程。这些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打造体验、探究、实践兼备的新型课堂——将学习场景拓展至运河、长城、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古都文脉、探寻生态智慧、感悟自然魅力。
这种以特色课程深化素养培育的模式,不仅拓展了“实践育人新地图”,更让学生在学用结合中提升了综合能力,助力其学业发展。
行进绿水青山:让生态文明“植”入教育
青山间、绿水畔,一系列“水库课”近年来成为密云区中小学生的标配。特别是密云水库中学开设的“密云水库与可持续性发展”校本课程,系统介绍了密云水库的历史、地理和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思想与学科知识相融合,用真实的事例和详实的数据拓宽学生视野,使其能够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密云区教委副主任吴明奎表示,依托地域资源和优势,水库精神成为密云中小学生最生动的课本,而多元融合的生态文明教育也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实践育人。密云区教委充分挖掘地域优质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形成了一批跨学科主题实践精品课,如“密云历史”“密云区地理”“密云生物与环境”等。
今年9月,门头沟区三家店铁路中学的生态环保开学课上,同学们从“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说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从《归去来兮辞》说到《管子·八观》,共同寻找古文和古诗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将生态教育与语文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擅长数学的学生计划为身边的绿水青山“精准定价”,立志在未来改良GEP(生态产品总值)关键指标体系中的某个公式;“小生物学家”则将生态与生物知识相结合,研究并保护一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三家店铁路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赵芳说:“我们以绿水青山为尺,构建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家乡,扩充知识覆盖面。”
类似这样的课程,门头沟区还有很多。三年前,该区便启动了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育人课程建设项目,通过开展研学旅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
今年3月,丰台区教委也与区园林局协同联动,共同指导33所试点学校全面推进“乐学公园”建设。各试点校创新课堂组织形式,以自然教育为核心,以公园为课堂、以生态为教材,围绕植物种植、生态观察、文化传承等主题,构建梯度化、跨学科课程体系,逐步探索形成区域特色育人模式。据统计,今年春季学期,各校累计开展乐学活动超300场,参与师生超5万人次,开发课程超130项。
从密云的生态屏障到门头沟的青山绿水,从丰台的生态休闲再到更多区的绿色转型,当教育行走在绿水青山间,课堂上的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并非遥远的口号,而正是在自己家乡发生的生动实践,自己也能为之作出切实的努力和贡献。
触摸千年文脉:历史古迹在课堂“活”起来
当学生的目光越过课本的铅字,轻轻落在长城蜿蜒的脊背上,落在大运河波澜不惊的水面上,落在北京中轴线笔直的脉络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悄然开启。
以运河为魂,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学依托地域文化,创新性构建“运河美育”特色课程体系。在为期6周的沉浸式探究中,学生走访皇木厂村、里二泗村等10座运河古村落。他们围坐乡贤身旁聆听岁月故事,埋首史料堆中打捞漕运记忆,最终凝结成《运河新章——皇木厂村漕运故事》《千年古韵——里二泗村水运变迁》等兼具深度与温度的调研成果;他们以画笔为媒介,定格运河码头的斑驳遗迹、漕运工具的精巧细节,创作《运河二十四节气》长卷、《古渡新貌》纸伞画,让沉睡在历史中的运河故事在色彩与线条的碰撞里“活”起来。
“迤逦运河情,悠悠潞州城”是北京市第五中学通州校区高中地理组打造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该课程包含“水韵、人杰、我美”三大单元课程体系。其中,“水韵通州”单元聚焦自然地理现象,研究校园局地小气候、探寻绿心公园水源地,让学生掌握气候、地貌、水文等知识;“人杰通州”单元着眼人文历史,从探究曹雪芹故居到剖析通州传统小吃的饮食文化,涵盖历史人物、地域文化、民俗等领域知识;“我美通州”单元关注城市发展,思考亚洲最大交通枢纽对通州交通的影响,培养学生活用知识规划城市发展的能力。
而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的八达岭学校,是延庆区距离长城最近的一所学校。学校将长城文化融入课堂,带领学生在美术课上描绘长城的壮丽,在语文课上赞美长城的雄伟,在历史课上探寻长城的古老故事;此外,还特别组建了“长城上的绿飘带”志愿服务队,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守护长城的辉煌与美丽。
如今,随着中轴线申遗成功,这条“城市脊梁”也正逐渐生长出一条教育的“延长线”。北京市育才学校依托先农坛开展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相关课程,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借助故宫文化构建起特色课程群,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引入世界遗产课程……
位于北京中轴线附近的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开展“北京城与中轴线”讲座、“漫游中轴线北端之钟鼓楼遗址”等活动,带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中轴线文化,了解历史中的人类智慧。学校校长唐挈表示,除将中轴线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和德育活动相结合外,学校还开展了视频录制、文章撰写、实景写生、3D打印等活动,增加学生与中轴线的价值连结,让历史在青少年的心里“活起来”。
这种课堂打破了时空的隔阂。学生不再是遥远历史的旁观者,而能透过长城的烽火台想象边关的晨钟暮鼓,透过中轴线的红墙黄瓦感受礼乐文明的庄重典雅……当抽象的“文化自信”变得可感可知,年轻一代便在传承中读懂过去、在感悟中锚定未来,真正成为文明的继承者与守护者。
探宝田间地头:让劳动实践“融”入成长
当象牙塔里的学子合上课本,走进泥土芬芳的田野、走入烟火缭绕的后厨,他们便开启了一场知识与田野的对话。在田间课堂,学生以双手为笔、以实践为纸,书写出劳动的价值。
如何推动“劳动教育”向“劳动文化”转型?北京市昌平区实验学校郝庄校区给出了答案——立足区域特色,打造“晨曦”劳动教育品牌。在“劳动+N”沉浸式课堂上,学生俯身草莓垄间,用卷尺测量株高、拿纸笔记录开花结果数量,借“草莓的生长密码”课程把抽象的数学公式变成可触摸的“作物生长账本”;校内晨曦种植园里,学生组建团队,调试驱鸟装置,让“智驱飞鸟,护航麦浪”的课题在生态保护与农事智慧的碰撞中落地。
而在将“科技+教育”融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面,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校走在了前列。学校依托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的前沿技术、项目化经验和职业素养培育资源,将企业真实的行业级设备“搬进”校园,将职业场景深度融入普教课堂,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科技驱动现代劳动的新业态。
北京市怀柔区则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创新课程,让学生在“做豆腐”的过程中打通学科边界。在泡豆、磨浆的环节里,学生观察大豆形态变化,感知自然奥秘;在称量豆子、调配水量时,学会使用各种计量工具、认识计量单位;到了豆腐销售环节,更是化身“小小创业者”,乐此不疲地学习写文案、制招牌……如今,学生亲手制作的“杨门浆水豆腐”已走进北京市区的餐厅与周边学校食堂。这份带着乡土温度的美味,不仅让更多人品尝到怀柔特色,更成了传播当地风土人情的“流动文化名片”。
课堂不止于教室,知识孕育于田野。这种扎根乡土的劳动教育打破知识与生活的隔阂,让学生不再是书本知识的阅读者,而是体悟生命成长力量的实践者。它让抽象的劳动价值变得可触可感,让劳动课程从传授生存技能升级为塑造品格与培养能力。
【专家谈】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以往,学校教育常将学习窄化为室内学习,以考试分数为单一评价标准,限制了学生发展。而区域特色融合课程通过多样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成长带来切实帮助,更拓宽了课堂外的视野与能力。
在学习层面,特色融合课打破“读书、听课、刷题”的局限,回归学习本原。它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让学与行、思结合,激活学生多感官认知功能——不仅通过文字(“有字之书”)学习,更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无字之书”),丰富体验。在成长层面,区域特色融合课能回应学生成长需求。针对长期局限于课堂听课、机械刷题形成的被动型人格与孤立型人格,它依托本地自然与社会资源,通过打造沉浸式探索自然、协作式参与社会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互动中重塑行为模式与人格特质。
区域特色融合课往往品类丰富,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比如喜欢文化的参与运河研学、热衷科技的投入无人机实践、擅长手工的加入非遗制作等。在课程中,学生可以主动组队讨论、分工解决问题,在协作中提升人际交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区域特色融合课让学生跳出书本局限,亲近家乡自然与社会,不仅能弥补其知识结构的单一性,更培育其健全人格。最终,学生不仅能收获课堂外的视野与技能,更能成长为懂家乡、有担当、会创造的个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相关链接
近年学考试题里的融合元素
2024年北京市初中学考语文作文题(1)
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或文化带上,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同样富有文化内涵。漫游北京,寻古访今,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感受真善美。请选择你熟悉的地方,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本试卷第一大题涉及的文化场所不在写作范围内)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考语文作文题(1)
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翻开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 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考语文作文题(2)
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宋 迪 苗 露 孙梦莹 胡梦蝶 邓 菡 陈弘远)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