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区域城乡差异,着力提升美育和劳动教育 首都教育实现全面均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1-04 期号: 1750期

缩小区域城乡差异,着力提升美育和劳动教育

首都教育实现全面均衡高质量发展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定不移落实“双减”政策,近年来,北京市教委主动打破舒适圈,采取一系列强有力举措。从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到持续深化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再到协同推进五育并举等,首都教育在全面、均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异,着力提升美育和劳动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际获得。

集团化、手拉手  优质教育资源再扩大

近日发布的《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3)》,以全国2844个县级行政区为基础样本池,结合区域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选取18个城区为代表,为各地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画像。北京市丰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领先,在研究样本中排名首位。这是北京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本市落实“双减”政策的一面镜子。

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推动综合改革。

近年来,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市教委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目前全市覆盖范围已达75%,学区制管理已经覆盖90%的中小学。至今,本市城乡手拉手学校已有300余对,实现了对全市乡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全覆盖。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本市将以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创建工作为抓手,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把相应的评估指标落实到每一个学区、每一个集团上,做到“一区一案、一区一策、一区一表”。下一步,市教委将落实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和任务要求,同时推动本市形成这一方面的文件,在区域新载体中落实各项质量的提升,扩优的同时实现提质。此外,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特别是质量生命线问题,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培养以及思维品质培养上,本市将进一步促进城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着力解决当前不平衡、不均衡的问题,市教委将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双师课堂、智慧学伴等,让每一个城里和郊区的孩子都能够见到更多老师和同伴,以此来扩大资源观和环境观,使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体学校中,也不再局限于区域中,而是能够把触角延伸出去,在根基上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发展。

 

按需定岗、按岗定人  教师轮岗再优化

截至2023年秋季学期,全市交流轮岗教师共4.2万余名,占符合条件教师的79%,其中全职交流轮岗占比66%,骨干教师占比39%。自2021年起,交流轮岗比例逐年扩大,常态化交流轮岗机制基本形成,“以三年为周期应交流尽交流”的目标基本实现。

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交流轮岗有多种模式,既有跨区的城乡教育联盟之间的流动,也有区域内山区、川区、城乡之间的流动,还有学区和集团内部按需跨年级、跨校区的流动。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市教委更加关注流入校的实际需求,强调流出校教师的优质服务属性,关注轮岗后的服务效果,着力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构建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例如,海淀区充分发挥智慧教育的优势,统筹开展了“组团式”交流、“双师”直播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讲堂和校际联研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交流,扩大优质教师智力资源输出范围。东城区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充分调研轮岗学校的实际需求,形成供需报表,按需定岗、按岗定人;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教育素养的教师,带动轮岗学校共同提升,并将教师的轮岗体验和收获记录在成长档案中。

未来,本市将继续坚持深化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促进校际之间的教师资源均衡,进一步将每位教师的优质服务属性筛选出来,让轮岗真正成为按需。坚持求真务实、调研先行,逐校逐学科诊断分析,运用科技手段精准对接供需,提升轮岗教师和学校的匹配度;通过画像萃取教师优质服务属性,实现更加精准的匹配,更加高效的流动以及更加优化的提质,以服务对象的实际获得来检验交流轮岗的成效。

此外,市教委将逐渐形成保障和激励机制,设置专项奖励经费和对教师业务成长的肯定记录,以此不断优化和逐步促进教师轮岗制度的完善,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美育为要、劳育为本  五育并举再打通

北京市致力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目前,在本市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的特点体现得较为充分,为此,市教委在进一步提高美育和劳动教育质量方面多发力、再提升。

“单纯靠音乐课和美术课来传递美育的时间过于有限,因此,在课外活动三点半之前、之后以及课堂教学之间,学校要努力促进美育理念的整体融合,让人人都成为美育的缔造者和传递者。”李奕表示,学校要学会融合课程和在校学生活动,让原有学科课程承载五育并举的共享目标。在美育上,各学校要坚持大中小幼美育一体化推进,在思政课教育中、在学科知识学习中渗透美育的熏陶。大中小幼不同年龄阶段,针对一个事物的美的体验和传递要有不同的设计方法,通过纵向打通和结构化设计来实现对美好事物的鉴别。

事实上,家校社协同育人在美育领域空间巨大。父母和孩子一起外出旅游、一起看演出、参加社区活动等都能实现美育的整体供给,让美育不止于课堂。学校教师、班主任和校长要善于驾驭美育的空间和环境,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统筹推进本市美育的发展。

  同样,劳动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劳动课或者学农劳动。为此,市教委从三个方向持续发力:一是在中小学开设劳动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意识;二是将中小学劳动实践活动经费纳入生均经费予以保障,同时为学生提供2700多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形成学工、学农类的社会大课堂;三是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参加劳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学课、语文课、外语课以及其他校内活动都可以成为对劳动素养的整体培养和评价维度。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