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星 用法学谱写爱与希望——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施瑶

发布时间:2019-01-07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邓 菡 实习记者 段 瑾

  从法学专业学生,到历史文化名城法律保护学术小组公众号主创人员;从法学专业支教志愿者、学院“人文公益之星”,到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北京市三好学生,她将所学的法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谱写出爱与希望的故事。她就是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大三学生施瑶。

在实践中认识社会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施瑶说,法学专业理论性强,能锻炼思维。将法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塑造人的品格。她说,去法院、律师所实习,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不但专业知识要熟练,还要会用法言法语去思维和诠释,到实践中去应用。

  一次,在参加“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体性保护的法治模式”学术研讨会时,导师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法律保护学术小组指导教师石磊讲的一句话,让施瑶一直铭记于心,“建筑是乡愁的表达”。施瑶说,参与这个活动让她更深刻了解了许多文物古建的风格和特色,并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一名保护者,以己所学的法学知识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贡献力量成为她的心愿。为此,在她负责的学术小组公众号法治天地模块中,施瑶更深入地学习各地关于文物古建保护和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切身体会到法学的社会价值和身为一名法学生的责任后,她的法学学习也开始以新的视角展开。

  身为一名法学生能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施瑶说,愿以所学之法学,为人间筑建点滴的爱与希望;愿以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为守护与传承中华文化贡献微薄的力量。她相信,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无论日后际遇如何,这份坚守都不会改变,因为这给了她另一种人生体验。

在支教中感悟人生

  因为喜爱孩子,喜欢传递知识,学习之余、寒暑假期,施瑶选择到教育贫困地区支教。2016年,她成为北京天阶志愿者联盟成员,参与支教和捐书捐衣活动。前段时间去大兴区狼垡村支教时,她与同伴们共同讨论当地孩子生活问题,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普法,为他们讲解法律知识,答疑解惑。

  在怀柔支教时,有一次她们为一个小孩过生日。一名志愿者唱了一曲《人间》,令施瑶感动得流下眼泪。孩子们却对施瑶说:“不要哭,您只要常常来看我们就好。”那一刻她觉得付出真的是一种快乐。当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那么有意义、有价值。

  施瑶说,《人间》这首歌就是写给孩子的,如今每一次听到都会想起与那些孩子之间的温暖故事,回忆起自己流下的泪和当时的各种欢笑。那么多孩子与自己从生疏到熟悉,每个孩子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在法学志愿活动中,施瑶曾经遇到一位进城务工人员,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咨询“五险一金”问题。作为吉林人的施瑶急忙上前,用他容易懂的家乡话细致地一点点讲解。那位进城务工人员说,这是第一次有人这么认真地为他解答问题。虽然他知道钱已经要不回来了,但还是很感谢这位老乡给予的帮助。施瑶说,那一刻切实感受到法学知识可以为有需要的人答疑解惑,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身在异乡的她也为能够帮到家乡人感到幸福和骄傲。

在希望中续写明天

  为了更好地利用所学的法学知识帮助别人,施瑶利用课余时间旁听论坛和讲座,感受与高水平教授、律师、法官的思维交锋和碰撞;在师长的带领下参加学科竞赛、实践活动,领悟法学的作用和意义;在学院的资料室里,翻开刻画着前人智慧的书本,感受法学的心跳和脉动。

  作为一名大三在校生,施瑶已是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员老兵。建大校庆的时候,有一位坐着轮椅的退休教师回校认真地听年轻人讲校史故事。听完后,这位退休教师给施瑶指出了讲述中欠妥的地方,还把那段历史给她回忆了一番。老教师的这种认真态度令施瑶特别感动。作为宣讲团的成员,在给校友讲校史的过程中获得的那份关注和倾听,让施瑶决心全身心干好这件有意义的事。

  施瑶说,北京建筑大学的建筑类专业教会学生如何筑建家园,而法学专业则教导她如何用法学知识筑建爱与希望。在她心中,选择了法学专业,就要读懂它,用分分秒秒的理智和温柔深爱它。她会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牢记初心,用分分秒秒的坚持去理解人生;以向前看的心态,用分分秒秒的爱和希望续写有意义的明天。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