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变中国 他为祖国找油气

发布时间:2018-12-26 期号:

——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研究奖)获得者庞雄奇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12月23日周日晚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庞雄奇在每周一次的学生自由学术报告会上,陪伴学生迎来第153次活动。庞雄奇教授在油气地质与勘探这个专业从教30余载,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始终敬业奉献、兢兢业业。
  这位在1978年参加高考、毕业后一直从事油气地质与勘探教学与科研的学者,最突出的创新成果是提出了“油气门限控藏模式”,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找油找气的定量方法,已在国内外26个盆地和探区应用。他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及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100多篇。前不久,庞雄奇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这个终身荣誉是他出色科研成绩的见证。
      庞雄奇不仅自己献身于祖国找油气的事业中,同时也尽心竭力育人成才。他桃李满天下,培养了140位研究生,是学生眼中刻苦钻研又和蔼可亲的榜样。
高一时弃高考躲避校长
  记者:您在1978年参加了高考,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形?
  庞雄奇:1977年在我上高一的时候,学校想推荐我提前参加高考。我被认为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校长说,如果咱们高中有一个能考上大学的,一定是庞雄奇。作为农村孩子,我胆子很小,就躲起来,害得校长到处找。我觉得自己不行,才上高一怎么能上大学。
  1978年,我应届参加了高考,考了312分,是全乡最高。
  
  记者:大学经历对您有哪些影响?那段时光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庞雄奇:大学时光非常难忘。当时我身边所有的学生都憋足了劲儿学习。我们中午从不休息,吃完饭就上自习,周六、日也都投入学习。每年除有一天用来参加集体劳动外,其他时候全在学习。所有学生都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
  那时我17岁,班上的老大哥比我年龄大一倍。我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还是他们教我怎么洗衣服。我们这些小不点儿看到老大哥学习那么刻苦,觉得我们小小年纪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大学期间,在学生干部的组织下,我们五六名同学组建了一个经济管理学习小组。每到周末,我们就跑到长江边,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还一起自学经济管理知识。我们当时想着,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有需要,我们就要学。我们希望国家变得更好,希望自己学的专业知识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服务。国家改革开放,或许还需要我们到国外学习。于是每天中午,我都将午休时间用来学日语,大学4年跑到楼顶坚持学完了6册日语广播讲座。
  当时的感觉就是每天都想学东西。
爱地探源自于耳濡目染
  记者:您是怎么选择了油气地质与勘探这个专业?
  庞雄奇:选专业要选自身热爱的、可实现自我价值的和对社会有贡献的。对油气地质与勘探这个专业的这份热爱源于我从小对自然和地质的耳濡目染和探索。我的故乡在湖北省崇阳县港口乡洞泉村,临近武汉市,盛产多种矿产。我小时候就常看到地质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背着包,拿着榔头、放大镜,来到离我家不远的实习基地搞测量、做研究。怀着对广阔自然的好奇、对大千世界的憧憬,更源于对科学研究的崇敬之心,只要他们一来,年少的我就追着漫山遍野跑,更因此有了长大后从事地质工作的梦想。
  1978年我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江汉石油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和武汉水利工程学院等,专业则是清一色与地质和勘探有关。最终,我考入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自此踏上了油气地质教学科研之路。
 
  记者:学习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件辛苦的事情,您如何看待读书学习?
  庞雄奇:我从小学到读博士,始终觉得读书学习是天底下最美好最舒心的事情。怀揣梦想,一辈子在干着自己喜爱的工作,还有比这更幸福更快乐的事情吗?
  我上大学时,描述地质工作者很写实的一句话就是:“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也有人对油气地质与勘探这个专业嗤之以鼻:“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逃难的,走近一看是个搞勘探的。”
  由于地质工作环境艰苦,学校的学习设备很简陋,当年班上许多同学萌生了转专业甚至退学的念头。然而,不论旁人怎么想怎么看,我认准了自己的选择就义无反顾。我觉得工作学习再苦再累,对于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上大学时,我和同学兼好友黎茂稳(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经常针对地质专业知识互相提问回答,并规定谁能有理有据说服对方,或者设出问题难倒对方,则可以得到一定奖励;反之,另一人则要受到惩罚。我们两人常因对一个问题的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赤,也会因解决了某个难题激动得夜不能寐。
  这份喜欢,让我对地质工作乐在其中,从没觉得苦。为了得到完整的实验结果,我曾经除了吃饭、洗澡,其余时间都泡在实验室、睡在实验室,连续整整一个月。为了保障科研进度,我常加班到深夜,年轻时也曾为了进入办公楼半夜翻墙越窗。
为祖国找油气毅然回国
  记者: 1995年,您曾经出国留学,是否面临过继续深造还是回国工作的问题?您当时是如何做出的选择?
  庞雄奇:1995年,国家选派100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出国留学深造。我作为中国石油系统唯一入选者,被送往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跟随世界著名科学家Ian.Lerche教授学习“盆地模拟”理论和方法技术。一年后,我在南卡大学进修并完成了博士后课题。跟那个年代的所有留学生一样,我也面临着继续留在美国学习还是回国效力的抉择。
  由于当时世界石油行业不景气,我在美国工作的表妹为我做好了转学计算机专业的准备,期望我改行后留在美国生活和工作。我的导师也准备好了继续研究工作的科研经费。我内心牢记不忘的却是从少年时代一直坚定不移的梦想——为祖国找油气!我觉得国家花重金培养我们,是希望我们学成回国,为国家的建设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家需要我们,如果不回去,良心上就过不去。因此,我按时回国,并在石油部部长王涛的亲自关心下,将全家从大庆石油学院迁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记者:多年来,您潜心投入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的学习与研究,您的创新成果是提出了“油气门限控藏理论模式”。是怎样的动机让您开始这个理论的研究?
  庞雄奇:这项研究开始于在大庆石油学院攻读硕士期间,我作为学生跟着导师为油田公司做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工作。我们花费3年辛苦测算出来的结果,相关人员并不看好。后来,我们只好依据原来的经验结果,修改油气运聚系数,调整预测结果。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我暗下决心要研究出一种新方法,以便得出更为科学严谨的资源评价结果,并消除人为主观因素对最终研究结果的影响。从此,我便开始潜心研究油气生排运聚过程中的临界条件,也就是油气门限的控藏作用,希望由此打开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奥秘。
悉心培养140名研究生
  记者:学生评价您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您的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刻苦钻研,都是他们的榜样。您近期在学校开设了什么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庞雄奇:我最新开设的课程《追梦地球,寻找石油》采用“教师讲解+文献检索与阅读+研讨+参加学术会议+野外实习”的综合模式,小班教学,教学方式与国际接轨,使大一的新生全方位地了解石油地质专业,引领并培养他们对油气勘探的兴趣。
 
  记者:您培养了多少研究生?他们在专业方面有何成就?
  庞雄奇:我指导了14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包括日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留学生。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事情,我都一律支持。特别是支持他们发表文章、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申请国际国内各大奖项。其中已经支持和选送到国外培养或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有18人,12人获得美国AAPG助研金。2017年该项资助在亚洲仅7名,而有4名是我的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地球科学学院2017年15名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有5名是我的研究生;近2年有3名学生获得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和优秀硕士研究生奖。我的学生获得过全国地质技能竞赛奖、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奖,有的获得过国际会议优秀报告人奖,还有的被国际著名杂志(MPG)评为优秀审稿人,研究生团队还获得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十大优秀集体”荣誉等。
  
  记者:您在每周日晚上都组织学生参加自由学术报告会吗?
  庞雄奇:是的,我是油气成藏定量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为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作学术报告的能力,从2014年开始,我组织团队老师和学生于每周日晚上召开自由学术报告会。学生可自由选择题目报告成果。报告会是想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点评能力。报告会目前已历经4载,成功举办了150多期。
  有这么优秀的孩子到我们身边来,我们作为老师,有责任尽力培养他们。这也是一种传承。我的老师在我的身上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使我非常感动。我们怎么样才能践行爱国?就是学好自己的专业,教好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走得更快更远。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