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  “在地留学”成为留学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1-03-10 期号: 1536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全球化智库日前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报告显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积极性持续走低。然而,出国留学需求总体稳定,留学国家和地区更趋于多样化;中外合作办学将迎新机遇,“在地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将成为新的留学趋势。受疫情传播风险,以及签证限制、边境管控和航班缩减等影响,以跨境流动为主要特点的留学发展面临挑战。全球众多高校也因留学生数量下滑而经费紧张,将会有更多高校参与到吸引留学生的竞争中来。顶尖高校竞争压力将会增加。

  从海归发展情况来看,中国海归人数持续增加,且返乡发展热情较高,新一线城市对海归吸引力增加。报告还针对当前中国留学发展情况与特点,从顶层设计、留学去向、中外合作办学、中国国际学校、留学人员权益保障和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等角度提出建议。

  留学发展面临挑战,中国有望成第二大留学目的地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受多方面影响,国际关系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留学主要目的地国的分布与学生占比正在向选择更高开放度的区域迁转;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留学发展遭遇更严峻的挑战。

  疫情在不同国家和区域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和趋势,全球疫情可能在一段时期内难以遏制,而这种长期抑制可能会更加深刻地影响到未来一段时期内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意愿与积极性,对国际教育和整个留学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介绍,美国依然是全球第一大留学目的地国,但美国与英国分别遭遇留学人数持续增长的拐点。2019-2020学年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为107.55万人,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赴美留学人数的首次下降。留学生增速由正转负的情况也同样发生在英国,2018-2019学年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为49.66万人,脱欧后的留学费用、工作签证和移民体系的对接,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欧盟青年赴英留学积极性。

  中国仍是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且有望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留学目的地国。据统计,2018-2019学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为49.22万人,同比增长0.6%。来华留学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教育部相继印发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和《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新政策的实施为应对因来华留学快速发展而伴生的问题与挑战提供了符合时代需求的解决路径,通过提升质量和规范管理,促进来华留学可持续健康发展。

  赴美留学人数或遇拐点,留学目的地多样化

  美国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第一大目的地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15年来赴美留学人员总数持续增加,但其增长率自2009-2010学年以来持续下降,从2009-2010学年的29.9%下跌至2019-2020学年的0.8%,结合当前疫情发展及中美关系等问题,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长可能在2020-2021学年遭遇拐点。根据《2020年门户开放报告》,2019-2020学年,中国在美留学人员为37.25万人,占在美高校国际学生总数的34.6%。

  受政治因素影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专业方向可能会有所调整。美国对在前沿技术领域学习和研究的中国学生,以及部分公派留学生进行严格限制。在此情况下,相较于自然科学类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更容易获得赴美留学签证。国际学生持续增长,特别是中国学生的快速增长,为美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在经济危机后快速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2019学年,109.4万名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410亿美元,支持了458290个就业岗位,每7名国际学生入学就会为美国创造或支持3个就业岗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从整体来看,为美国经济和就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美国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不力、中美关系持续走低的影响下,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在留学目的地国的选择上将可能进一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少计划出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将目光投向了留学环境及签证政策更友好、疫情控制更有效的国家。2020年7月18日发布的《启德教育新常态下的留学现状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选择赴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的留学生比例均出现小幅提升,占比分别为4.54%、3.84%、2.51%。

  中外合作办学发挥作用,“在地留学”迎来发展机遇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出国留学短期内受到一定阻碍;与此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学习的“在地留学”正在成为新的替代选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外合作办学的实体机构以及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中方院校,正成为本应在海外合作院校学习的中国学生开展线上和线下学习的重要载体。例如,纽约大学的3000名中国留学生可以在上海纽约大学学习。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将适当放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限制,继续采取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人才等一系列促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的意见措施。中外合作办学可能迎来新的更大发展机遇。

  近年,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和项目的高校已达600多所,数量达到2238个。高校合作办学对象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所外方高校。部分省市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如深圳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合作创办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北京大学与剑桥大学在深圳联合办学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2020年6月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包括:“支持境外一流高校到海南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在条件成熟前提下,试点境外高水平企业在海南独资办学”以及“支持海南设立独立法人的医学健康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条例,全力支持海南建设成为国际创新教育岛。2020年8月,海南省人民政府与德国比勒菲尔德应用科技大学签署中国境内第一所境外独立办学项目,允许该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

  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介绍,在政策引导下,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但东西部中外合作办学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及相关费用高昂等问题仍然存在。从统计数据看,目前江苏是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最多的省份,其次是上海,浙江位居第三,紧随其后的是辽宁、山东和北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学校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随着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高考生源逐年减少、中外合作办学数量日益增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

  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增加,拥有国际视野成核心竞争力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人数达58.03万人,较2018年增加6.09万人,同比增长11.73%,海归人员增速显著提升,较2018年增长2.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1978年至2019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人数为656.06万人,490.44万人已完成学业,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海归人数增长率明显高于出国留学人数的增长率,海归人数和出国留学人员数量之间的相对差距有所减少,但出国留学人数与海归人数的总体差距为232.89万人,较2018年仍增长5.59%。

  随着海归群体不断壮大,海归就业的紧张形势也进一步凸显。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2019年,94%的受访海归表示能够在毕业6个月内找到工作,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有11%的受访海归表示在回国前已经找到工作;另有36%的受访海归能够在回国1至3个月找到工作。在海归发展优势方面,2019年的数据显示,“具有国际视野”取代“语言沟通能力强”成为其在国内发展的主要优势,选择比例从2018年的59%上升至2019年的68%;“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仍被视为最主要的劣势,但相较2018年的59%已下降至23%。

  返乡发展持续升高,新一线城市吸引力大

  根据《2019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的结果,2019年,受访海归在选择回国发展城市时考虑的三个重要因素为:“经济发展快”“国际化程度高”“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强”,选择比例分别为55%、43%和38%。值得注意的是,“家乡”对于受访海归的吸引力显著提升,选择占比从2018年的9%提升至2019年的30%,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各级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可供海归选择的城市增多,加之对家乡具有更深厚的情感基础,更多受访海归表示愿意回家发展。

  通过对海归求职者大数据分析发现,出国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正相关,与回国发展相关性更高。从海归户籍地数据来看,户籍地为北京、上海、深圳的海归人才占比较高,分别为9.91%、6.27%和4.55%。从海归现居住地数据来看,回国后选择在北京、上海、深圳发展的海归占比分别为19.67%、13.06%和7.24%,分别吸引了9.76%、6.79%和2.69%的海归增量,而这些增量均来自其他户籍城市。从海归期望工作地来看,这一现象在北京和上海更加明显,还将有2.98%和2.82%的海归计划去往两地工作,海归吸引力进一步显现。而其他城市虽尚未表现出抢眼数据,但从长期来看仍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如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