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开学那点事

发布时间:2022-09-07 期号: 1649期

     时间:农闲时入学

  由于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故而民众的生活安排也围绕着农时而展开,古人上学也不例外。与如今不同,古人除了有春季入学,还有秋季入学和冬季入学。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的汉代入学时间多在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以及十一月砚冰冻时。这些往往是农闲时间,因为在农忙的时候,农业工作更加紧要,古人要先帮着家里干农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开学时间逐渐统一起来。这个朝代的人大多在冬季入学,因此历史上盛行“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后来,冬季入学也成为了农村学校的传统,具体时间在不同年代略有出入,通常会在十月份开学。古人具体的开学日期还跟学期的长短有着紧密联系,不同学校的学期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比如明代通常是在腊月上学,会一直持续到次年三月。

  年龄:入学年龄多为8岁

  今天的一年级新生一般都是六七岁,而八岁左右入学在古代是为主流,大学(太学)通常在十五岁左右。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中讲“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具体几岁入学,古时的家长也会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例如,唐代孙思邈“七岁就学”,李贺七岁时能作《高轩过》等。大器晚成者也有许多,如《三字经》所记载的“苏老泉,二十八,始发奋”。明代魏校的《庄渠遗书·渝民文》中言“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所谓的“社学”便是地方政府奉朝廷命令所设的乡村小学。别看20岁入学在如今算是年龄大,《魏书·刘兰传》中还记载了“年三十余,始入小学”的例子。

  费用:私学要收学费

  学校最早出现于夏朝,当时叫作“庠”。夏商周三代由于学在官府,是官办学校,是为公费,这一时期上学是不缴纳学费的。

  到了春秋时期,学术下于民间,一大批“没落贵族”也来到民间,孔子便是其中的一个。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他贯彻“有教无类”的原则,任何人不论出身,只要自备束脩,潜心想学,就接受他们为弟子。《礼记》记载的“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就是所谓的“学费”。孔子有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给我十条干肉,我便教你。虽然学费不高,但主要表达了尊师重道之风。后来随着货币工具的出现,就有了银两,学费准备好充足的银两即可。

  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立官学,私塾受到一定打压。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较为频繁,故而使得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再度兴盛。因私塾招的大多是寒门子弟,故而学费较低。然而,即便是这微薄的学费依然还是有人缴纳不起。对此,先生也给出了有效方案,以另一种方式收取学费,即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同学可以在毕业后留下来为学校打一年的工,帮助先生料理学校事务,有时还包括家事在内,以抵学费。

  仪式:古代开学典礼

  在周朝时,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同等重要。

  入学礼包括很多环节,有正衣冠、行拜师礼、洗手净心等。正衣冠被视作开学最为重要之时,有“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的说法。入学时,新生并排而立,由先生依次帮着整理衣冠。

  步入学堂后,要举行拜师礼。首先要叩拜先师孔子牌位,双膝跪地,九叩首。其次拜先生,三叩首。最后便是洗手净心。

  拜师礼礼毕以后,学子们便会按照先生们的指示,将手放入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其中的寓意在于希望学子们能够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入学礼的最后一项内容,叫作“朱砂开智”。彼时先生手持一支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子们的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点。由于“痣”与“智”谐音,故而有吉祥之意。

  小贴士:学子求学锦囊

  盘 缠

  古代学子为了上学可能需要翻山越岭、历经辛苦。路途遥远,学子一路上需要住店、吃饭,所以需要把盘缠准备充足。

  校 服

  《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就来源于此。其实“青衿”就是古代学子们的校服,通常较为正规、高级的书院,都是需要古人准备好统一的校服。“青衿”最开始流行于先秦时期,后来到了唐宋时,学子间又开始流行一种叫“襕衫”的古人装。“襕衫”是一种长袍,上衣与下裳合二为一,由秦汉时的深衣演变而来。

  笈 囊

  和现在一样,古人上学的小书包也是人手一个。不同的是,他们的书包肯定要比现在的大得多。因为有人可能需要跋山涉水去到学校学习,这段路上所带的衣服、用具等就需要用到一个行李箱。

  古代学子的行李箱就叫作“笈囊”,它是放置收纳书籍等用品的。古代学子外出求学时,常常会背着它远行,所以便有了“负笈”一说。不过也是正因求学之路艰辛,才更锻炼出学子们求学的恒心与毅力。

  相关链接:

  图示开学

  村童闹学图  仇英:这是仇英先生《摹宋人画册》中的一幅。画中描绘了茅草房中的一个学堂,老师伏在讲台上睡觉,学子们开始在教室与院子里“大闹天宫”,一位模范生身穿红衫,手拿毛笔,不以为然地扭头看着闹学的同学,桌上的描红本上端端正正写着童蒙读物的起始句。

  

  南宋太学平面图:太学在北宋时期经历了蓬勃发展,希望进入太学的求学者始终络绎不绝。这不仅是因为太学聚集了当时最出色的老师,还因为这里拥有比州郡学校更优惠的升学政策。根据《宋史·选举三》中的记载:“凡内舍,行艺与所试之业俱优,为上舍上等,取旨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以俟殿试;俱平若一优一否为下等,以俟省试”,即太学里的上等成绩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中等成绩者可以直接免去省试、解试而直接参加殿试,下等成绩者也可以免去解试直接参加省试。

  

  山馆读书图  刘松年:画中描绘了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闲适生活。长松掩映之下,长案临窗,清风徐来,仿佛传来窗外书童打扫落叶的声音。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