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话·先秦时期的教育是这样的

发布时间:2022-04-27 期号: 1629期

  教育史话: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北京考试报特开辟“教育史话”专栏,与读者一起探寻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历史风貌,跨越时空回首沧桑,穿透星云展望未来。

  骑射、计数、礼乐……

先秦时期的教育是这样的

李春忠

  北京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原始社会的北京还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活动主要蕴含在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教育内容主要是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技能。房山“北京人”考古发现的砍斫器、刮削器、斧状器等石器,反映了石器工具的生产经历了“打制——磨制——通体磨光”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原始社会的不同时期里,“北京人”的生存教育内容、方法和水平持续发生变化。从平谷上宅遗址出土的以夹砂陶为主的陶器,到房山拒马河镇江营遗址出土的泥条盘筑而成的陶器,都说明北京地区的制陶技术的进步。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精神文化活动也不断发展,如平谷上宅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的北京地区最早的宗教祭祀用器物——鸟头形镂孔器。

  学占卜  分文武

  夏、商两代,肃慎、山戎、亳、奚等不同的民族或部落,共同影响着北京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召工与燕,燕立国800余年,融合北方民族与黄河中下游文化,使北京成为民族集结与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

  目前,我们很难从文献中查到有关燕国是否设置学校的记载,但是从考古发现和历史阶段特征可以断定,燕国促进了北京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燕作为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继承了周人“敬事上天,遵法先祖”的思想观念,比较重视占卜术,在昌平白浮村西周墓发现的刻有“贞”字的甲骨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在那个时代,卜官之间传承的不仅是传授一整套周密的占卜程序,而且也是在传播文字和文化。除了占卜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教育科目之外,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燕国教育主要为文武两大类。武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射箭、御术(驾驶战车)和技击等,文的教育内容应该主要是书(文字)、数(计数)、诗、礼、乐和各种典籍等。

  教师成一专门职业

  战国初年,燕国经历了“子之篡权”“太子平内乱”“齐宣王攻取燕国”等内忧外乱之后,燕昭王励精图治,启用乐毅,一举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强盛一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大批的游士云集蓟城,或聚徒讲学,或著书立说,出现了职业性的教师。这为“士”的崛起做好铺垫。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阶级大力培植新的社会基础,“士”的数量急剧增加。“士”即当时脱离了直接生产劳动的知识分子,士阶层从小就需要接受严格的教育。随着聚徒讲学不断发展,专门从事教学的人和机构发展起来。据刘仲华主编的《北京教育史》所述,先秦时期的燕地,乡里和家族学校应该是普遍存在的。一些丧失土地的旧贵族和失去官职的士,凭借自身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和各国历史知识,在乡里和家族学校等教育机构从事教学活动,被人们称为“夫子”。还有一部分人利用学术场所或讲授知识,或进行学术争论,这些人被称之为“子”。随着士阶层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夫子”或“子”逐渐成为学者和教师的尊称。

  各种史书大量涌现

  战国时期教育发展繁荣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各种书籍,尤其是各诸侯国史书的涌现。《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各国史书的大量出现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逐渐形成了用于教学的教科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苏子》。《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苏子》31篇。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末年游说故事汇编《战国纵横家书》中,有14章出自《苏子》。有教育史学家认为这是燕国游说策士们的教学用书。教学内容除了六艺、历史学之外,还有地理学。《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得樊将军首与燕(Yān)督亢(gāng)之地图,奉献秦王”,这说明荆轲刺秦王时就携带有燕国“督亢地图”。这一时期,劳动教育和音乐舞蹈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左传·昭公四年》载有“冀之北土,马之所生”,表明燕国对于各种良马的培养和根据马的外形来判断马的优劣的技术已比较先进。燕国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各民族杂居,推动了音乐舞蹈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特色。《战国策·燕三》记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简单的歌词表达了悲壮之情,从“变徵之声”变调为“慷慨羽声”更是展现了荆轲的唱功,也说明此时燕国音乐技艺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

  文字使用率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的逐渐推广,文字的应用日趋广泛。燕国在继承商周文字的基础上,民间简化字体大量流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骨器中有很大一部分刻有文字。重要的青铜器上刻的字基本沿用西周以来的传统写法,字体工整;而一般日用器物上的字体比较草率,应该属于民间的自由创造,讲求简易速成。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燕地即北京地区,专门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普遍存在。因此可以说先秦时期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体系萌发形成时期,也是北京地区教育体系的萌发与形成时期。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