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比喻扬名

发布时间:2022-01-10 期号: 1604期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教师 周伟川

 

  《咏雪》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短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短文的重、难点是:谢道韫比谢朗究竟高明在哪里?怎样才是好的比喻?

  文中“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才女谢道韫。因她把纷纷白雪飘扬比喻成“柳絮因风起”,“咏絮才”便成了文学才华的代名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用“堪怜咏絮才”来称赞林黛玉杰出的诗才。

  比喻是诗文中重要、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谢道韫的比喻中,或许就隐藏了文学创作的“密码”。探究这个比喻好在何处,对学习掌握比喻的赏析和运用,有直接帮助。

  在强反差中求相似

  同类事物相比拟不算比喻。例如“今天的天气和昨天一样晴朗”就不能叫做比喻。

  比喻的魅力体现在,尽可能拉大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在巨大的反差中求相似。如漫画艺术般在不同之中求神似,画得太像就成了写真,不是漫画。

  雪花和盐,两者虽在物质属性上相对接近,但柳絮源自有生命的植物,且绽放在温暖的春天,与雪花反差更大。因而将雪花比作柳絮,更具有艺术冲击力,更让人印象深刻。

  形象、生动的画面感

  “撒盐空中”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很大程度上要靠想象。而柳絮随风飞舞的景象,现实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人们头脑中更容易呈现,更生动鲜活。

  高雅脱俗的文艺气息

  做饭撒盐缺少艺术美感,而柳絮是诗人、艺术家喜爱的意象。李白有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韩愈有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里的杨花就是柳絮。盐和柳絮,一俗一雅,一生活一艺术。

  现实和想象的交融互动

  现实是隆冬苦寒,冰天雪地,大雪纷飞。用“柳絮”作比,是以春景写冬景,让人联想到春暖花开、柳绿花红、生机勃勃的春景,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是隆冬苦寒里的心灵慰藉。这和岑参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塞外雪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影响深远

  “柳絮因风起”的比喻是否原创难于证明,但它在文献中出现很早,影响范围很大,却是不争的事实。上文提到写出类似诗句的李白、岑参、韩愈等大诗人,全都生于谢道韫之后。

  本体和喻体

  全面相通、相切

  比喻的重点是在本体和喻体的两种不同类事物之间,尽可能求高度相似。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通俗地解释就是本体和喻体越像越好。

  把雪花比作盐或柳絮,两个喻体在颜色洁白这一点上不相上下。而雪花在体积的大小、蓬松的形状、柔软的触觉等方面,较“柳絮”而言都更相似,更何况“柳絮因风起”还兼顾了风的因素。那漫天飞舞的气势和神韵,更是呆板的“空中撒盐”无法相比的。孙绍振先生认为:“好的比喻不但要符合一般的比喻规律,且要精致;不但词语表层显性意思相通,而且在深层的、隐性的、暗示的、联想的意义也要相切。”雪花和柳絮之间,便能体现相通、相切。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