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1-12-15 期号: 1597期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我国近代高校招生考试在不同年段有不同做法。分析高校招生考试,必须考察当时社会时代背景,全面看待高校招生考试存在形式。考察近代高校招生考试形式,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目前高考所存在的应有形式及对未来之形式有一个合理规划。

  单独招考

  1912年至1932年,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实行单独招考。单独招考最大优点是招生方法灵活,有利于特殊人才选拔。对那些在某一学科确有创造、确有潜能的考生,不致因为某一学科“跛脚”而名落孙山。例如在山东大学招生史上,曾发生这样一件事:当时,闻一多是主考老师,臧克家语文考了98分,数学考了0分,但闻一多认为他在文学上有才能,破格录取了他。后来到了三十年代,臧克家成为全国著名的“农民诗人”。入学考试权在学校,有利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1920年2月,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子旁听生,冲破了我国高等学校男女不能同校的禁律。其影响所及,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纷纷仿效,从此男女同校、男女教育平等在国内蔚然成风。入学考试权在学校,有利于考生在同一次招生时多次选择。考生可以同时报考几所高校,避免了一次高考定终身的弊端。

  由各高校自行举办招生考试固然具有较大自主性和双向选择性,但也存在缺陷,除了可能对整个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区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外,还加重了考生经济负担;各高校单独招考也不利于在较大范围公平选拔人才。

  计划招生

  为了纠正高等学校单独招考的弊端,教育部决定实行计划招生。

  1933年至1937年,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实行计划招生。实施计划招生后,高校文理科学生比例失调的状况有所改善。1933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人数为42936,文、理科学生人数的比例为67%和33%。1937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人数为31185,文、理科学生人数的比例为48.8%和51.2%,由此不难看出男女失调现象已有所改善。此外,教育部计划招考办法对高校招生考试科目及程度作了标准规定,有利于高中课程实施,也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质量保证。

  统一考试

  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多,统一考试也被提上日程。1938年至1940年实行统一招生。这一考试制度也是逐步完备的。应当指出的是:统一招生时间并不长,参加的院校并不多(私立院校不在统一招生之列),但实行统一招生考试,有利于整齐文化程度,提高高校选拔人才质量;有利于促进中学按照部颁课程标准组织教学,督促中学教学目标实现。

  从高校招生考试自身发展要求来看,统一高考制度建立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招考效率上,统一考试也较高校单独招考而言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能更有效地选拔人才。

  1938年至1940年统一招生,是中国自清末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后第一次统一招考的尝试,为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走上统考之路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入学考试制度多元,既留下了高校单独招考的经验,也昭示了统一招考的必然性。50年代初,海峡两岸不约而同地走上高校统一招考之路,是统一招考的延续和发展。从高校单独招考演化为全国统一招考,是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高等教育本土化以及考试选拔人才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

  任何形式招生考试的发展演变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教育内外部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不同形式招生考试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它们之间的变革是缘于实践需要,并常常以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借鉴不同形式的招生考试既要客观辨证地看待它们的积极作用和历史适应性,也要考虑它们的历史局限性,从而扬长避短,吸取优点,克服弊病,为当下的招生考试改革提供经验与参考。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