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让语文更具人文价值

发布时间:2021-12-13 期号: 1596期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校长  贺小兵

 

  解读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有关因素,能挖掘出学校阅读课程建设的三个内涵:内涵一是传统底蕴。在课程的建设中,学生不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树立传统道德观、价值观,具有民族精神和家国意识。内涵二是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批判性思维、开放的心态、开拓的精神、旺盛的求知欲、突出的学习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内涵三是世界眼光。学生通过学习得以拥有世界视野,并且能够胸怀天下,跳出“小我世界”。

  学校的阅读课程建设,要向课外阅读延伸,建立阅读和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才能更好发挥中学价值,实现学好语文的愿望。

  构建阅读课程理论框架

  阅读课程理论框架的构建包含目标和策略两个方面,目标分为终极目标和本质目标两方面。阅读课程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的“用”,它以“阅读”为载体,以“活动”为途径,最终让学生在活动和写作中“运用”。本质目标是用阅读的特殊内容,教育和影响学生,满足学生表达、审美、人格、精神和价值观的诉求,达到总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阅读课程化,是指落实语文课程体系中课外阅读的要求,使之与课内阅读(指语文课本的阅读)一样,有固定的教学课时,有丰富的阅读内容,有具体的教学过程,有及时的阅读评价。打破时下语文课只读语文书的痼疾,保证课标中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采用自由式的课外阅读,落实课外阅读任务。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及阅读方式的更新,均要借助教师指导进行有效落实。坚持“读讲结合、读摘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原则。把长篇阅读、短篇阅读、群文阅读纳入课程规划中。

  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重点,阅读课堂策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课内读写课堂:利用或突破教材,教师引入文学、文化因素影响学生,渗透写作知识,对作品进行审美和鉴赏,同时进行写作实践。一类是课外社团课堂:探索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写作的途径和方法,培养有文学特长的学生群体,打造写作园地,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编印个人写作等。一类是校本课: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阅读方面选取适合学生学习和阅读的角度,改变单一的阅读方式,开设文学阅读与鉴赏校本课,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活化、创造性、活动化等特点。

  阅读课程开发与实施

  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强调阅读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适应性。学校可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社团课程几方面进行开发与实践。

  1.国家课程开发与实践

  在单元主题之下开发文学、文化资源,在工具性基础上进行人文性渗透,可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此外,在读写体系上对教材进行调整,以适合学生为本,调整遵循四大系统:助读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写作系统。在单元学习上形成“点”与“线”的结合。围绕适合学生学习、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建设课程。

  一是要统整教材,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补充其他版本适合学生“学”的内容 ,把阅读、表达、思维、文化、文学、写作实践融进课堂教学,让教学、教材适应学生。二是要开发教材, 挖掘阅读和文化因素,将文学、文化因素挖掘、分解和转化成阅读成分,给学生思维“搭桥”,适合学生自学。

  2、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校本阅读课程突出自主性、灵活性。可以围绕几大系列进行实践,如大师系列、节日系列、文化系列等。例如:文化系列可以设计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中的建筑、剪纸、风筝、对联、书法、雕刻、瓷器、年画、笔墨纸砚、胡同、故居、汉字构字法等内容,了解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精髓,或是结合博物馆课堂研究和观察。

  3、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

  校园阅读活动不仅对校内阅读爱好者和文学特长生起到积极影响,活动和全校学生都有关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写作和精神成长。校园阅读活动不仅是文学写作,也是学校文学阅读氛围的营造,是学生对文学写作的追求,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怀。就内容和形式而言,校园读写活动主要包含下面三种类型:

  一是班级读写活动:阅读氛围的营造和班级的阅读场所分不开,探索班级文学阅读的途径,可开展荐书、换书为内容的活动。学生写出推荐文字或者书评推荐给他人,开展班级图书“漂流”。学生自制阅读读本,设计读本序言和读后絮语进行交流。二是阅读写作活动:校园阅读写作活动,不只是培养文学特长生,更是为了培养大批阅读爱好者和写作者,让学生内心丰富,成为有修养有品位的人。三是活动要含学生个体的随笔写作、主题竞赛、校内外写作大赛、剧本编写、诗歌节创作、班级故事接龙、小说创作等。校园阅读组织活动既是校园阅读活动内容的有机构成,又是校园阅读活动的外在形式,是校园阅读活动的活力所在。

  阅读课程建设主要围绕“知识” “运用” “品格、素养”3个核心进行,对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祖国文化的吸收”。在今后的阅读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品格和丰厚的语文素养,实现阅读课程的人文价值。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