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诗话

发布时间:2021-11-08 期号: 1586期

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  雷其坤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古往今来,无数诗人被秋天触动情怀,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咏秋诗。欣赏秋景秋色,品味咏秋诗词,别有一番滋味。

  悲秋情调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惜别》)。在骚人墨客的笔下,“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

  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两种情怀较为突出:

  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中秋、重阳等,更易让游子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说是游子的共同心声。诗人常借秋月尤其是中秋圆月来寄托思乡情怀。“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外,诗人也常借落叶、大雁、寒蝉等寄寓思乡之情与离别之苦。“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有怀》),北风、落叶、归雁触发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萧瑟悲凉的秋景与惆怅凄清的心情水乳交融。“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作者借凄清的秋天意象,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用一连串物象构成深秋荒凉的景象,蕴涵着游子悲凉的心情。

  除了抒写游子情怀,还有不少诗词抒发了词人思乡怀人的情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边愁》),萧瑟秋风正合远征者的愁苦心境,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

  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共鸣。“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词中展现的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再的感伤,两者和谐融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英雄人物的悲伤中往往仍带着几分豪壮。

  喜秋情怀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绚丽烂漫的色彩。”(峻青《秋色赋》),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同样寄托喜悦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中描写的清新灵动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中生机勃勃的景象蕴涵着积极乐观的情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里秋天的红叶不仅色彩比二月的春花更鲜艳,且更耐寒,更经得起风霜考验。生机盎然的秋景,寄托着诗人的精神、志趣,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1925年深秋,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写下《沁园春·长沙》。请看上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笔下,自然之景被注入了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在深秋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奔流。远望,群山火红,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矫健地搏击长空;俯看,鱼儿轻快地畅游水中。宇宙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

  从整体来看,咏秋诗词以悲伤为基调,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咏秋诗词的基调也由悲伤转为喜乐。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