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光引领青春前行

发布时间:2021-05-31 期号: 1559期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相继离世。“双星”陨落,国人同悼。他们一个怀里抱着稻谷,一个手里握着手术刀,在我们的记忆里笑得慈祥……笑容里散发出来的拼搏之光、责任之光、大爱之光透过时空照进我们的青春,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砥砺前行。

  拼搏之光:初心不改 埋头苦干

  选择一件事,就要坚持一件事,无论艰难险阻,不管凄风冷雨。在朝向目标前行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考试失利、活动阻碍、锻炼辛苦……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呢?袁公以初心不改、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前行的榜样。

  杂交水稻研制过程中,袁隆平每天拿着放大镜、弓着腰,在成片的稻田中,不厌其烦地寻找壮实的秧苗,这一找就找了两年。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在学校的早稻田块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真是如获至宝!然而,等到第二年把这株水稻种子种到试验地后,长出来的秧苗却让人大失所望。

  当时,环顾整个世界,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停滞不前。各国在这方面屡屡碰壁:美国、日本从1926年开始投入大笔资金、设备进行研究,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他们只留下一声叹息: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种优势。可袁隆平仍坚持认为:水稻具杂种优势。太多失败的经历使国际同行并不看好,很多人断言:此路不通。袁隆平依旧不管不顾:“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执拗的袁隆平和助手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野生的雄性不孕株,遭遇地震还一心抢救种子,用体温温暖种子催芽……终于,他们找到了与野生稻谷杂交的新思路,并在海南南湖农场发现了一株非常合适的稻谷,袁隆平把它命名为“野败”。“野败”后来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大部分人是因为发现所以去相信,而“袁隆平们”是因为相信所以去发现。成长路上的青少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而成长的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学习中的难题、社团活动中的任务、体育锻炼中的辛苦……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境?我想拿着放大镜蹲在稻田里的袁隆平给了我们答案。

  责任之光:赤子情怀 至死不渝

  吴孟超与袁隆平在不同的领域耕耘,但却有着同样的赤子情怀,坚守着属于自己的责任,至死不渝。他们以满腔热血和激情,尽好一份责任、捧上一份心血,生动诠释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96岁的吴老有一双神奇的手,能够在纵横交错、险象环生的血管间游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可是这双手却因拿了70年的手术刀而严重变形;他的脚趾,也因为手术长时间站立,不能正常并拢……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挡吴孟超身为医者的责任感,97岁高龄仍在坚持为病人做手术。他曾说过:“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肝脏的内部结构是一个无人知晓的谜。肝脏手术更是无人问津的生命禁区,制作一个真正的肝脏血管模型,成为研究肝脏的关键。吴孟超和同事们两年间一共解剖了1000多个肝脏,实验了上百种材料,都没有成功。1959年,在容国团夺得世界冠军的那一刻,吴孟超突发奇想,能不能用乒乓球做原料,把它先溶解成液体,再浇灌到肝脏血管里。经过几次尝试,肝脏血管构架终于像珊瑚一样呈现在面前。无时无刻不想着自己的事业是吴孟超的责任,这份责任心让他成为中国肝胆医学的奠基者。

  这份责任之光还体现在对事业至死不渝的坚守:袁隆平早已功成名就,但年过九旬,他还在为新的科研目标冲刺。去世前2个月,他还在海南的试验田里奔忙。活到99岁的吴孟超,曾经在手术台上拯救了1.6万个生命,早在十几年前就获得我国科技最高奖,但他直到96岁还坚持上手术台、无私地对年轻医生传帮带。

  不忘责任,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我工作,模糊了退休的界限。这两位耄耋老人,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每一代人的责任不同,但每一代人的责任心是一样的。对于中学生而言,无论我们肩负着何等责任,在袁公孟老至死不渝责任之光的照耀下,又有什么艰难险阻是跨越不过去的呢?

  大爱之光:心怀苍生 兼济天下

  心怀苍生,兼济天下。袁公和孟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这两项品质贯彻到工作的一点一滴中。我们在课本中读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人品质,在袁公和孟老身上更加闪耀着心怀苍生、兼济天下的大爱之光。

  袁公和孟老一辈子都坚守着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底色。1953年,23岁的袁隆平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科学家心怀人民,医者心怀患者。吴孟超常说:“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对收治疗红包、拿药品回扣的事,最深恶痛绝。为了给病人省钱,他甚至给医生们定了不少规矩: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核磁共振;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吴老最反对用缝合器械给病人缝针,他说:“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没了,那可是农村孩子几年的学费。我就主张用手缝线,分文不要。”在吴老担任院长的医院,肝癌手术所有费用不过2万元左右。一位卖了房产来求医的病人接到账单时感慨:“没想到大上海会有这么低的收费!”吴老说:“我是一个医生,学的是治病救人,医院更是治病救人的,怎么能想着从病人身上捞钱?”袁公和孟老的大爱精神照耀着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袁隆平是这样的人,吴孟超是这样的人,在他们的英雄之光照耀下成长的我们这一代中学生也会成为这样的人。

  袁公怀中的稻穗、吴老手中的手术刀让一代中国人“医”食无忧。这稻穗背后的精神、手术刀背后的品质更是涤荡着我们的心灵。虽然如今他们离我们而去,但他们身上散发着的英雄之光依旧照进我们的青春,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前行。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 杨海龙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