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将军 砥砺锋锷

发布时间:2010-01-16 期号:

北京市育英中学高级教师  齐丽娟


  蔡锷六岁开始进入私塾诵读诗文,接受儒家传统教育。自幼才思敏捷,聪慧机智,楹联对仗工整远近闻名,人称“小神童”。1895年,13岁的蔡锷参加县里的童生考试,父亲送子进考场的形式很独特。因其身材瘦小,父亲驮着儿子走来,被主考官看到,主考官随口说道:“为何子骑父做马?”小蔡锷张口便说:“只因父望子成龙。”主考官暗挑大拇指。这一次,蔡锷顺利通过童子试,13岁便中秀才。
  此时蔡锷的家乡湖南和整个大清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甲午战败的屈辱萦绕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心怀。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号救国雪辱,维新人士在长沙创办的长沙时务学堂,成为思想进步的读书人向往的地方。1898年,蔡锷考入他梦寐以求的长沙时务学堂,有幸亲耳聆听维新派领军人物梁启超慷慨激昂、撞击心灵的洪钟大吕般的演讲,并结下一生的师生情缘。第二年应避难日本的梁启超之邀,赴日留学。在日本逐渐成长为一位革命者。1900年,随湖南革命者唐才常回国准备反清的武装起义,失败。返回日本后,为激励自己武装抗清的决心,改名为“锷”,意是“砥砺锋锷,从头做起”。由文学校转入武学校,潜心学习现代军事理论和技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声名鹊起,被誉为士官“三杰”之首。学成回国后,为中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蔡锷在云南率新军起义响应,宣布云南脱离清政府独立。除旧布新,颁布施政方针,按三权分立原则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等机构,惩贪官、办教育、兴实业,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对手握军政大权、民主革命立场坚决的边陲重将蔡锷极度猜疑,明升暗降,将其调回北京。面对袁世凯日益猖獗的复辟帝制活动,蔡锷心急如焚,民主共和国岂能遭受如此践踏。蔡锷为了迷惑袁世凯的耳目,一向生活态度严肃的他经常出入灯红酒绿的戏院妓馆,并与“侠妓”小凤仙打得火热,京城到处传言蔡锷将军的“风流韵事”,一个曾经血性有志的硬汉已经沉迷酒色之中,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蔡锷还散布与老师梁启超决裂的言论,以减轻袁世凯对他的监视和猜忌。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达到高潮,准备1916年元旦登基,孙中山领导的护国运动蓬勃兴起,蔡锷在小凤仙的掩护下,以就医为名,悄悄离开北京赶赴天津,与梁启超商谈反袁大计。后取道日本、香港、越南返回云南,举起反袁大旗。就在袁世凯称帝的前五天,即1915年12月25日宣布起义,武装反袁的护国战争开始。一时间,国内外舆论哗然,袁世凯只得在一片唾骂声中偃旗息鼓,放弃帝制,随后在抑郁中死去。而蔡锷将军在斩断了袁世凯“帝制”梦的同时,“风流”将军的恶名也就此得到洗刷。
  不幸的是,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热血将军蔡锷竟被病魔吞噬着他的躯体, 1916年11月,病逝于日本,年仅34岁。当他的灵柩运回上海时,“执绋万人,举国摧痛”。他的恩师梁启超悲痛欲绝,在他死后6年的一次讲演中,依然在呼唤:“不死的蔡公啊!请你把你的精神,变作百千万亿化身,永远住在我们青年心坎里头。”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