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为何引起大学生共鸣?

发布时间:2010-07-05 期号: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  雷菊霞


  浏览图书馆近五年来的图书借阅排行榜,我们惊奇地发现,有一本书,一本很不时尚、很不流行的书,不是名列前茅,就是稳居榜首,那就是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部百万字的巨著。
  再查阅图书馆的馆藏,《平凡的世界》四种版本一应俱全,但局限于藏书政策,累计不到70册,1986年版的那几套《平凡的世界》已经被数百人翻阅,虽严重破损,但依然有人预约。
  仅仅从排行榜这一个侧面,我们就能看到这些“读者”——当下的大学生们是如此喜爱这本小说,因为我们确信还有很多大学生是通过其他渠道阅读了这本书的。
  这些读者,无一例外是所谓“80后”,甚至“90后”。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读图时代”、“时尚阅读”的环境中,纸本经典的阅读现状频频“告危”。媒体渲染着当代大学生“浅阅读、不读书”的言论。在这些质疑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如今的大学生们喜欢电子书,但并不意味着不“读书”,《平凡的世界》的供阅量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为什么这本书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而且这些读者来自天南海北、来自不同的城市和乡村。在有些馆藏“经典”常年躺在书库角落无人问津的境况下,《平凡的世界》为何如此受捧?
  是碰撞,是发现,是共鸣,是震撼与振奋……“这是一部全景式地描写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在解读作品、探究人生的同时,自觉地融进了对生命状态的体验与思考,与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作者的思考和观点产生了碰撞。作品虽然描绘的是在1975年到1985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但是读者发现,如今他们的困惑,与孙少平、孙少安们面对的问题又何其相似!
   成长的烦恼、生存的压力,爱情的追求、生活的挫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承受命运的磨难,是每个处于“转型期”的青年读者们需要思考和正在思考的问题。虽成长环境有异,但面对的问题相同。孙少平们身上的不同侧面会和同龄的大学生读者产生共鸣。如何面对人生,应对苦难?这本书告诉我们,苦难是让人得以磨砺,使人成熟的一块砥石。路遥笔下的人物所面对的问题,主人公被赋予的自立、自强、自尊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深深地融入了青年人的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平凡的世界》是他们心中“有力量”的书,是他们心中的佳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但经典却可以打破时空的桎梏,直抵人心。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如是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真正的经典,逃不过我们大学生的“眼球”,除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北师大图书馆近年开展的阅读活动中,无论是书目推荐,还是有奖征文中,路遥、贾平凹、塞万提斯等大家的作品,依然受到学生们的青睐。
  这些现象让我们对于这个时代有了更多信心。当代大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中人。他们呼吸着这个时代的新鲜空气,对真善美、假丑恶的东西有了解,有分辨,更有判断,并且有反思的实践、行动的意志。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理想,有信心,有希望,更有爱。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如此美好。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