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之间没有隔膜

发布时间:2010-07-05 期号:

北京四中教师  黄 春


  很多年前,刚做老师的时候,我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如果说学习是一次远足,那么,我绝不能仅仅只是导游,向导和解说都不够;我也不能仅仅只是沿途风景,展示和迷人都不是我的职责——我必须是旅行者身旁的一涓溪流,让他看着自己的影子去追溯生命的渊源;我也必须是旅行者脚下的一丛蒺藜,让他携带着自己的伤痕去踏平人生的道路。
  可惜,学习不是远足,所以我也无法是溪流,也无法是蒺藜。那么,我只有让我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奔流成河;我也只有用我的青春,捆绑成一架云梯,让攀登者的头顶没有终点——或许,我还会将我的青春放倒,让探求者的岁月流过我坎坷的肋骨,激荡起知识的浪花。”
  现在读来,除去当年的些许青涩已经不合时宜之外,其余的也已然不甚契合现在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了。我依然是孩子们的伴侣,守望他们成长;我依然是孩子们的阶梯,帮助他们成长。但我不再愿意用自己的“肋骨”去激起孩子们的欢笑。
  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健全的人,完整的人,幸福的人。一位同事在说到自己的未来规划时谈到:我要做一个孝女、一个贤妻、一个慈母。只字未提“优秀的教师”、“伟大的灵魂工程师”、“勤劳的园丁”,可我却听出了一个教师应有的追求。我们的学生们当然应该成长为这样的人:对父母孝顺,在家里贤惠,对子女慈爱。所以,我们的教师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反过来说,教师如此,学生也应这样。
  这是一种超出了“知识与能力”,超过了“过程与方法”,超越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信念:以人育人。无论在哪个领域,无论面对什么工作,我们的原则始终应该是“以人为本”。“人”是第一位的,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更何况我们的教育工作本身面对的就是“人”。
  因此,曾几何时,我开始把自己的目光从教材中抽离出来,从考试中抽离出来,从教法中抽离出来……我开始关注我眼前的学生,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过去、现在,更关注他们的未来。在与“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的个体的”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去掌握知识,去培养能力,去熏染情感。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是知识的主人,能力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在我自己过去的教育和教学经历中,总觉得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层隔膜:可能是教材,可能是教学方式,可能是别的。能不能让教育成为生命体之间的直接对话?我思考了很多年,尝试了很多年,直到今天,我开始隐隐约约地觉得:
  一个不能拿自己当教材的人,是不适合做教师的;
  一个不能拿自己的人生方式当教学方式的人,是不适合做教师的;
  一个不能拿自己的情感当课堂情感的人,是不适合做教师的;
  因为倘不如此,他的教育和教学一定是生硬的,是做作的,是矫情的,是形式主义的。即便他也能“得心应手”,那也只是“唯手熟耳”。
  我愿意努力让师生之间没有隔膜。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