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期中考试落幕,志愿规划这场“马拉松”的发令枪也已鸣响。为助考生和家长精准布局、从容启程,本期我们特邀高校招办主任、中学生涯规划教师与“过来人”家长,从不同视角探讨如何做好志愿规划。
▶ 志愿规划篇
尽早开跑志愿规划“马拉松”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招办主任 张世博
高考,是万千学子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而志愿填报则是决定这一转折方向的关键一环。随着高三年级期中考试排名陆续公布,一个明确的信号已然发出:志愿填报这场战役,绝非高考后的临时“冲刺”,而是一场需要精准布局与长期准备的“马拉松”。我们深知,那些在最终填报时从容不迫、如愿以偿的家庭,无一不是提前筹划了志愿规划这件事。此刻,您手中的这份校排名或区排名,正是开启这场系统性工程的第一把钥匙。
正解排名:从“分数焦虑”到“位次思维”的转变
北京考生最终是在“知分、知位、知线”情况下填报高考志愿。这意味着,分数公布时,您所掌握的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关键坐标——全市排名(位次),考生通过“一分一段表”查询到其在全市的排名位次,方便对自己进行定位。从招生的角度来看,分数会因每年试题难易的不同等因素有所波动,但相对稳定的招生计划数,使得位次比分数更具参考价值和稳定性。 因此,家长要完成一次认知的升级:从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转向洞察“孩子处于什么位置”。
本次期中排名,就是家长拿到的一个清晰的坐标。单一的坐标点尚不足以绘就完整航线,我建议家长建立一个动态的“三维坐标系”:
X轴(横向定位):本次期中区排名。 这是孩子当前最重要的基准线。
Y轴(纵向追踪):历次大考排名趋势。 考生自进入高三后的数次考试,尤其后续期末、“一模”“二模”等重要考试的排位,是稳步上升、小幅波动还是暂时下滑?这些数据的积累有助于判断其学习的稳定性和未来的进步空间。
Z轴(目标锚定):近三年高考录取数据。 将X轴与Y轴的交点,投射到近三年《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的数据区间上,目标院校与专业的轮廓便初步显现。
考生和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一次期中排名并非定格,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规划的逻辑起点。
对标过往:将“当前排名”转化为“目标梯队”
我建议家长要根据考生的期中考试成绩排名,划定三个清晰的院校专业组层次:
“冲刺区”:选择那些往年录取排名比考生当前排名略高的院校专业组。这些院校好比梦想的灯塔,是考生跳一跳有可能够到的目标。
“稳妥区”:选择那些往年录取排名与考生当前排名吻合度相对较高的院校专业组。这个区域是志愿表的核心与基石,是考生正常发挥时最有可能被录取的归宿,因此必须慎重选择,深入研究。
“保底区”:选择那些往年录取排名明显低于考生当前排名的院校专业组。这个区域起到的是安全港的作用,用于防止考生意外滑档,确保“有学可上”。
家长要保持对志愿规划“动态调整”的灵活性,这个初步建立的梯队仅仅是“初稿”。它将随着后续重要考试的排名进行动态更新。如果考生排名稳步上升,可适度上调“冲刺区”;如果出现波动,则应夯实“稳妥区”和“保底区”。通过两到三次的排位定位,孩子的目标范围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聚焦内涵:从“大学名号”到“专业匹配”的深度探索
过去,“名校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细化、“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推进以及新兴行业的崛起,专业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新高考“院校专业组”的投档模式下,专业选择的权重已逐渐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所大学内部,不同专业组的录取排名可能差别较大。仅仅被“××大学”的光环吸引而忽略专业内涵,可能导致考生进入一个毫无兴趣、学非所长的领域。志愿规划的本质,是寻找孩子未来四年乃至更长远职业生涯的“主场”,而非一个暂时的“落脚点”。
根据“一分一段表”统计,中分段是历年来考生最为集中的区间。因此,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在制订志愿规划的策略时,不妨本着 “专业优先,兼顾院校”的原则,根据模考排位进行精准定位。例如,根据期中排位圈定10至15所目标院校,深入研究其专业录取数据。待后续重要模考排位公布后,再进行一轮筛选,将范围逐步缩小,并重点了解这些学校的具体专业、所在城市以及毕业后的深造和就业情况。通过多次筛选,最终形成的志愿排序将在考生顺利完成高考后更具参考价值。
面对一个目标专业,家长要带领考生从学什么(课程设置、专业内涵)、干什么(就业前景)和需要什么(能力匹配、对号入座)这三个维度进行研判。这三个相关的点,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查阅《北京考试报》刊发的“专业大家谈”系列文章和该报视频号推出的专业解读相关栏目。归根结底,志愿填报不仅是选择一个专业、一所院校,更是为考生初步确立一条未来发展的路径。专业选择需要考生深度参与。家长是信息的提供者、分析的引导者,但最终应尊重考生的兴趣与潜能。选择一个孩子热爱并擅长的专业,带给他的学习动力和职业幸福感,远胜于一个“分够得上”的专业。
家长和考生在规划志愿时,要根据时间轴做好阶段性工作,现在至期末,最好能完成初次定位,建立“冲稳保”梯队,开始专业探索;寒假期间,梳理目标院校信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大学参观;“一模”后,可根据排名进行第二轮精准定位,大幅缩小目标范围;“二模”后,可结合成绩进行微调,形成志愿填报的初步方案草稿;高考后,可根据公布的分数和精确位次,在已有草稿基础上快速、从容地完成最终的志愿填报。
▶ 生涯规划篇
专业方向这样“锁定”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周润丰
如何在关乎考生未来的志愿选择中避免主观臆断,选出更利于考生成长、发展的方向?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路径。
用“三叶草”模型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基
根据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可知,能力、价值、兴趣是人们进行自我探索的三个重要维度。能力指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才干;兴趣指对特定活动或领域的喜爱与热情,是内驱力的主要来源;价值指个人在工作中追求的意义,是一个人的核心信念。对考生而言,上述三个维度若能均衡发展,便可形成正向循环,有效促进其对职业生涯的探索和追求;反之,若其中任意环节缺失,则可能导致循环中断,引发动力不足等负面影响。相较于能力和价值,部分考生和家长或许低估了兴趣的重要性,但它的作用其实不容小觑。若考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仅基于某些科目学得好、某些专业好就业,而忽视对个人兴趣方面的考量,容易导致考生在进入大学,开始专业课学习时出现厌学情绪,并在面对学业挫折时缺乏克服困难的韧性。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呢?我为大家分享两个测量工具。

用霍兰德测试 定位兴趣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主张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职业满意度。该理论将职业兴趣分为六大类型: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是基于这一理论开发的测评工具,它通过测量个体对这六种类型的偏好,得出一个由三个字母组成的职业兴趣代码,如RIA、ASE等。这个代码可以与职业搜寻表中的代码进行匹配,为考生的专业方向选择提供参考。

借MBTI等工具 洞见性格与专业的适配度
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是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人格测评工具。它从4个维度分析个体性格倾向:外向(E)与内向(I)、实感(S)与直觉(N)、思维(T)与情感(F)、判断(J)与感知(P),组合形成16种人格类型。MBTI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而评估个体与各类专业方向的匹配度。
此外,我国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发的《升学指导测验》,将专业方向分为技术型、自然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和事务型等在内的7种类型。该测验可从兴趣和胜任力两个维度为考生提供专业选择决策的参考。

从测评结果出发 迈出探索的下一步
考生和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测评工具只是辅助决策的参考,并不意味着考生只适合学习某些专业,考生不必过早给自己“贴标签”。一方面,任何测评工具都有其局限性。例如,霍兰德理论中相邻类型的共同点较多,相隔和相对的类型共同点较少,考生实际的兴趣范围往往比测试显示的结果范围更广。MBTI也是如此,极少有人在某个维度中处于极端位置(如100%的E人或I人),绝大多数人在每个维度上都处于连续图谱二者之间相对居中的位置上,并非截然不同地存在本质性差异。另一方面,对个人兴趣及报考专业的探索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随着认知的快速发展,高三生可能会发现新的兴趣点,或者通过对更多职业的了解,对某些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对此,家长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允许并鼓励孩子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目标。
综上所述,使用测评工具得出的结果应被视为考生探索自我的起点而非终点。期中考后使用这些测评工具的主要目的是尽早激发考生和家长对专业选择问题的思考,以便在更宽裕的时间内逐步明晰专业选择范围和优先级。最理想的专业选择是个人兴趣、能力与价值的交汇点,而这个点的确定,需要大家付出时间、耐心和智慧。
▶ 家长分享篇
当好信息收集员 做好数据分析师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毕业生家长 宫尚娟
孩子高三时,志愿填报是全家关注的重要事项。我和孩子爸爸从调整心态、深入对话、合力决策三个方面为孩子提供支持,希望我们的这段历程能为更多的高三家庭带来启发。
调整心态:既认真对待又做好两手准备
我们虽然拒绝“鸡娃”,但高考对孩子来说是人生中的大事,作为家长,与孩子亲历12年寒窗苦读,也不愿孩子留下遗憾。于是我们决定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两手准备,这样的心态也能给孩子减负。
期中考试是孩子在备考阶段经历的首次“大考”,那次期中考试的成绩略低于预期,虽然我们不认为她的高考成绩会如此不理想,但在安慰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开始以此为基础考察院校,为志愿选择做充足准备。除了本科普通批次院校外,我们开始关注强基计划、军校等提前批招生的相关情况。对于学校信息的获取,我尝试与学校招办沟通,从他们那里获得官方的文字、视频等材料,了解学校近年来的录取情况、办学条件等。此外,新媒体也是获取信息比较方便快捷的渠道,我会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关注一些在教育领域比较权威的账号,从而启发院校、专业的选择思路。
除了关注上述院校,我还联系了一些港澳地区的朋友,通过他们了解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澳高校,为孩子多准备一条待选路径。
深入对话:了解孩子兴趣 帮助识别人生方向
高考志愿填报其实就是在帮孩子选择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方向,因此,家长的首要任务便是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价值方向。在“一模”后,我和孩子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深入对话,她作为主导,我来进行补充,我俩一起客观地分析她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与职业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专业,能激发学习动力,避免未来因缺乏热情而陷入迷茫。所以,尽管现在理工科专业比较热门,但客观分析来看,我家孩子对诗词歌赋、文人哲思有着热爱,她善于表达、关注社会的性格特点更适合填报人文社科专业。
合力决策:学会看往年分数 全方位搜集信息
孩子的备考时间有限,家长要担当起信息搜集员的工作。我们首先关注了权威渠道发布的历年高校录取数据,包括本市的“一分一段表”和各高校及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位次值等。在参考数据时,家长要注意位次比分数更具有参考价值,其能相对稳定地反映考生在全市的竞争位置。这些信息往往都会在《北京考试报》上全面、清晰、准确地刊登,因此我们家一直关注该报刊登的各类招考资讯,预备着填报志愿时随时查阅。
在孩子的高考成绩、位次揭晓后,我们通过高校官网、招生咨询会等渠道获取了之前筛选出的目标院校当年的招生计划和专业投放情况。在大致划定了适合的院校后,家长要深入了解各校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就业前景及行业发展趋势。此外,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校园文化、地理位置等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体验与未来发展,最后做决策时需综合权衡。这些信息最好是从高校招办老师、在校生或行业从业者处获悉。
在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们全家围着女儿在客厅的茶几上拆邮件,那一刻我们感觉之前为志愿填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真的很值得。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