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今年,该校在京艺术类招生情况如何?招生政策有什么变化?考生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走进该校,采访了学校招生处副处长李博。
一些艺术类专业影响力大
记者: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有哪些?
李博:中国传媒大学始终引领着传媒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由学校首创,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录音艺术等专业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力。同时,学校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视听工程等工科专业也都独具传媒行业特色。
记者:2026年学校招生有什么特点?
李博:学校在京招生的类型包括普通类型和特殊类型。普通类型招生包括普通类专业、非通用语专业、艺术类非校考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等;特殊类型招生专业包括艺术类校考专业和艺术类省统考专业等。
2026年,学校将继续增加普通类型在京招生计划数。另外,学校还结合近年来的录取情况、学生在校培养期间综合表现以及学生就业情况,实施“招培就”联动机制,合理优化设置在京招生专业。在特殊类型招生方面,2026年学校共有20个艺术类本科校考专业和1个省统考专业招生。艺术类校考专业的具体录取规则、考试安排等信息以学校发布的《中国传媒大学2026年艺术类本科校考专业招生简章》为准。
2026年艺术类招生专业有调整
记者:今年学校艺术类招生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李博:2026年,学校艺术类校考专业共有20个专业(方向)招生。其中,隔年招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中日双语播音主持方向)在2026年招生;新媒体艺术专业、漫画专业、动画(游戏艺术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和摄影等专业在2026年暂停招生。
同时,为满足智能时代传媒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能够胜任智能时代传媒音乐节目编导创意及新媒体音乐传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校将音乐学(音乐传播方向)与音乐学(音乐编导方向)合并为音乐学(音乐编导与传播方向)。
学校还将增设游戏艺术设计省统考专业。该专业不设校考,按照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统考成绩综合分录取。该专业主要面向游戏行业培养艺术设计、美术制作等相关人才。
记者:学校艺术类专业采取何种招生模式?
李博:学校艺术类校考专业在本科提前批A段进行录取。考生所报专业(含招考方向)的相应类别省级艺术类统考子科类成绩须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的相应科类专业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且校考成绩合格。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加分项)须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本科线和学校部分专业(含招考方向)规定的最低文化课成绩。学校将按照考生的校考成绩排名择优录取。考生如有多个专业的合格证,录取时以高考志愿填报顺序为准,各专业志愿之间无分数级差。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将在提前批B段进行录取。
记者:考生报考学校艺术类专业要注意哪些问题?有什么建议?
李博:一是考生要查看学校发布的《2026年艺术类本科统考专业与省统考子科类对照关系》,确保省统考子科类与报考的专业对应,如未参加对应科类(子科类)省级统考或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将无法获得合格证。二是学校的校考考核流程包括初试、复试和三试环节,考生要仔细阅读《招生简章》《考试须知》中对各环节的时间安排、考试要求等内容,提前做好考试准备。三是学校注重对政治素养高、人文基础深厚、专业能力突出的拔尖艺术人才选拔,部分艺考培训班以营利为目的,可能夸大通过率、培训内容可能“模板化”,忽略考生本身的基础和擅长方向,考生要结合自身情况而非盲目听从培训班的建议。
依托项目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记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有哪些创新举措?有哪些育人特色?
李博:中国传媒大学高度重视“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才。
学校以“课程化管理、项目制运行”为核心,构建类型多元、学科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作品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构建贯穿全年的常态化展演机制,为学生提供展示实践成果的广阔平台,着力打造辐射区域、发展学科、服务社会的展演品牌;拓展产学合作资源,加强面向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项目实践。
学校还以高水平学科竞赛和专业比赛为抓手,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如2024年学校举办首届中国传媒大学AI创新大赛,设置课程、赛事等环节,着力提高学生运用AI的能力。
作为一所具有传媒特色的小综合院校,学校艺术氛围浓厚,给予学生许多开放的创作空间,使学生能尽情展示他们的创造力。
记者:学校毕业生就业及升学情况如何?
李博: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毕业去向多元。他们中有的坚守新闻舆论时代阵地,有的投身科技创新行业一线,有的扎根社会治理基层沃土,有的践行国际传播使命担当,还有的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创业。
选择升学和选择就业的学生比例相近,基本上各占一半。

(北京考试报记者 岳 阳 邱乾谋)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