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来自首都30多所高校的师生志愿者甘作“螺丝钉”,在纪念活动的重要点位,提供及时、周到的志愿服务,展现首都北京、当代中国的良好形象。
志愿者优中选优 确保活动万无一失
从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到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再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首都高校在一次次重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形成了首都高校志愿服务模式。今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首都30多所高校把在过往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总结的模式应用其中,充分保障纪念活动的圆满成功。
“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志愿者人员数量位列市属高校第一、服务岗位数量居参与高校之首。其中,调度运行中心证件统计岗和指挥平台保障岗为北工大独有。”该校团委书记李佳斌自豪地表示,学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服务专班,制订了工作方案,还联合学校后勤、保卫以及属地乡政府、派出所、医院等单位多次踏勘、演练,为训练提供多项联勤保障。
在制度构建上,首都30多所高校都有和北京工业大学类似的服务专班或者工作方案,但在细节上,各校又有自己的特色。在人员的选拔上,北京工商大学采取五级选拔制,可谓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实现“四个百分百”, 即党员和团员覆盖率100%,重大或重要活动服务经历100%,选拔考核和培训通过率100%,重大活动参与度和满意率100%。
在培训方式方面,各高校也加强形式创新,达到最佳效果。首都师范大学开展岗位情景模拟训练,既有基础规范训练,也有突发情况演练。相关高校通过创新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以确保万无一失。
除了注意人员选拔和培训,在保障体系方面,各高校也是“铆足了劲”。各高校在暑期住宿、餐饮等方面做好保障,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中国人民大学组织“有奖打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一轨三星”指挥体系,北京交通大学构建“1+N”朋辈帮扶体系,为志愿者提供全方位关怀。
以重大活动为契机 高校上好专题大思政课
在本次活动中,首都高校不断提升思政育人效能,将志愿服务教育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体系。30多所高校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市、校、院三级工作体系,将党的领导贯穿人员招募、培训演练、上岗服务等各环节、全流程。
北京大学党员志愿者比例超过84%,学校设立3个临时党支部,组织志愿者现场学习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的致信,引导志愿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重温抗战历史。清华大学则分别成立广场合唱专项、志愿者专项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先锋模范作用,并组织开设“在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中书写清华担当”专题党课,夯实思想根基。北京联合大学成立6个临时党支部、6个临时团支部,并组织开展专题党课、红色观影、榜样宣讲等活动,创新“党建+志愿”工作模式。
为了精准了解师生思想状况,及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各高校实施精准辅导,坚持“一人一册、一事一策”,常态化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中央民族大学组织辅导员定期了解学生状况,建立学生档案和跟踪台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创新“巴士思政”工作模式,将学生演练往返大巴车作为移动的思政教育阵地,辅导员随车开展“一对一”微谈心,学生骨干随车开展39场微宣讲,并组织6次同唱红歌活动。北京化工大学组建10名辅导员“突击队”,实行网格化包干。
“学校采取的各种举措,让我对如何在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有了新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潘越表示,“活动中,我有幸看到抗战英烈的家属,听他们讲述英雄的故事,伟大的抗战精神具象化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这也为我的课堂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既是教师又是志愿者 高校教师担当“领头羊”
在本次活动中,很多高校带队教师都曾参加过多项重大活动的志愿保障工作。他们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带到本次活动中,既是普通志愿者,又是活动中起着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头羊”。在言传身教中,高校老师们也对志愿活动的组织、管理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于依鹭既是首都师范大学校团委实践部部长,又是朝阳门地铁站带队教师。多次重大活动志愿服务的经历,让她能够“总结以往的经验,让如今的志愿者们少走一些弯路。”
北京工业大学张明昊以研二学生和学院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带领学生参与此次志愿保障工作;北京交通大学闫希萌与丛超博两位威海校区辅导员三个月内往返北京与威海两地8次,跨越700余公里坚守岗位;中国传媒大学志愿者主要参加远端和近端集结志愿服务工作和梅地亚中心的志愿保障服务两项工作。学校团委副书记吉也说:“我们的工作地点不在天安门广场,无法亲眼看到现场实况,但是所有人都体现了新时代的青年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展示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
学生多为“志愿达人” 活动中感受家国情怀
参与本次活动的高校志愿者大都覆盖本硕博三个学历阶段,不少学生不仅是党员,还有从军经历。这其中,有不少学生志愿者在“志愿北京”的服务总时长为几百小时。每一名志愿者都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的精神,去做好志愿工作。
北京工商大学研二学生廖承禹是学校团委的学生副书记,曾参加过多项首都重大活动。目前,他已经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094小时,是一名“志愿达人”。在这次活动中,他在广场东侧路线担任流动引导岗。“我和其他志愿者化身最美的风景线,排布在观礼人员必经的路线途中,用温暖的微笑引导、护送观礼人员有序经过。”廖承禹说,“人们的笑容,是对我最好的表扬。”
已有近千小时志愿时长的王诗然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她曾有多次参加重大活动志愿服务的经历。此次,她再次响应召唤,担任本次活动的志愿者,以优异的考核成绩和饱满的奉献热忱,再次展现新时代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担当与风采。
“我既是合唱团的成员,又是一位协助老师负责训练工作的志愿者。”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新源介绍。“演练结束,在回程的大巴车上,我们自发地演唱革命歌曲。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志愿者是一家人,也是‘艺家人’。”
北京建筑大学学生杨宇鑫的志愿服务岗位是路线引导岗,同时,他还担任本岗位的后勤员及副车长。作为后勤员,他辅助带队老师开展物资管理工作,从前期物资的分类清点到活动期间按需发放,再到活动结束后物资的回收整理,每一个环节都细致把控。
2023年,北京大学研究生王逢林成为北京大学校园文化讲解志愿者,这也成为他开启志愿者之路的起点。本次活动中,王逢林的志愿服务岗位观礼台。休息间隙,他经常与同行的志愿者伙伴交流北大校史,讲述红色北大的英雄故事。“通过这样的机会,向更多人讲述北大人抗日救亡的历史、传播北大精神,我倍感荣幸。”王逢林说。
来自北京物资学院的赵俊皓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也有多次参与重大活动的经历。在他看来,每一次坚守岗位,都是对初心的淬炼;每一次护航圆满,都是对使命的践行。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只为他人方便,这是志愿服务精神最好的注脚。
本文转自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业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