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大家谈
现代殡葬管理专业:守护人生最后一公里
清明将至,万物在追思与萌新的交织中生长。“让死者安息,生者慰藉”是人们对殡葬行业的普遍认知。告别仪式、火化遗体、陵园选择……这些步骤无一不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如今,殡葬行业需要的不只是懂技术的人,更需要具备管理能力和熟知殡葬文化的现代化人才。不久前,民政职业大学开设了全国首个殡葬本科专业引发关注。现代殡葬管理专业如何培养、与专科层次相比有什么不同、未来就业如何?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本科更注重复杂问题的解决
在开设殡葬本科专业之前,民政职业大学已开设多年殡葬类专科专业,比如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殡葬设备维护技术、陵园服务与管理专业等,而本次新增的现代殡葬管理本科专业与专科相比,在办学起点、层次和培养目标上都有很大不同。
本专科起点不同,并不是说专科学得少、本科学得多,学校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会根据入学起点来系统设计课程。本专科的差别在于专科偏重技能训练,而本科强调技术应用,注重在实践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来综合解决复杂问题。学校生命文化学院教学工作负责人张丽丽介绍,专科专业会针对学生比较擅长的技术技能进行讲解,但本科专业则要求学生掌握殡葬行业方方面面的技能。
该校现代殡葬管理专业为四年制本科,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该专业面向殡葬服务管理、殡葬文化研究、殡葬设备与产品研发、遗体整容防腐、遗体火化与殡葬设备维护等领域,培养能够从事殡葬管理、研究、培训、生命文化传播和复杂殡葬服务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张丽丽介绍,学校现代殡葬管理专业首批在全国统招120人,招生分数在全校本科专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教学团队由行业领军人才、北京市殡葬专业带头人、民政部技能大师、教育部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一线技师、国学大师、殡葬研究专家、校内骨干教师构成,教师团队专业背景涵盖医学、农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其中双师型教师18人,占专任教师的81.82%。
实践课程占比过半
走进实训室,羽化体验区、交通事故体验区、失能体验区……现代殡葬管理本科生会在这里接受生死教育,借助模拟VR体验系统,学生可感知人生的最后状态。这只是实训室的其中一角,专业学生除实训实践课,还会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
在追思礼厅实训室,学生们正按照告别仪式流程进行着模拟演练。在生死体验中心观影厅中,《入殓师》《人生大事》等与殡葬行业有关的影视作品会定期播放,学生们可以一边赏析影视作品,一边通过学习实践感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校生命文化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徐晓玲介绍,学校在全国高校中创立了首个生死体验中心,包括观影厅、冥想厅、展陈厅、互动厅。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生命教育,让学生去认知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外,还有殡葬设备仿真操作维护实训室、智慧殡葬实训室等。该专业实训室分为人文、科技、生态三大板块,凸显了殡葬行业的人文殡葬、科技殡葬和生态殡葬理念。
张丽丽表示,学校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生们可以到真实场所进行实践,如火化是去火化间完成,公墓管理也在公墓完成。学生的实习实践比重为55.6%。 目前,学校与全国各地民政部门、殡葬行业协会、服务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与福寿园国际集团、上海大学牵头联合全国264家单位成立全国殡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在四年的课程设置上,现代殡葬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大一期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少量的专业基础课,比如中国殡葬简史,同时还要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大二时,学生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一部分专业核心课,还要进行殡仪服务提高性实践和防腐整容提高性实践;大三时,学生将进一步深入专业,将学习遗体火化技术、陵园工程管理等专业核心课;大四时,学校会开设殡葬用品设计与创新专业核心课,同时为学生提供选修拓展课程等。
徐晓玲表示,学校通过“1+X+1”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毕业时除了要拿到毕业证书外,还要拿到若干个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学校的“百分学生”素质养成证书,即学生要完成“十个十”100个任务,如参加十场生命文化讲堂、十场生命体验活动、十场主题殡葬仪式等。
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缺口大
近几年,通过《人生大事》《三悦有了新工作》等影视或短视频作品,现代殡葬行业走进了大众视野。“之前我们都不会主动去说自己是从事殡葬行业的,但现在这种‘避讳’正在转变……我不仅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职业,还为这份工作感到自豪。”张丽丽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殡葬行业从业者逐渐被人们认可并尊重。
在守护人生最后一公里的路上,殡葬专业从业者是人生的送行者,他们从事着涉及民生福祉的重要社会职业。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605个,其中殡仪馆1788个,火化炉7713台。殡葬服务机构现有职工9.1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8万人。近年来,我国火化遗体数量呈增长态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该行业急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共有10余所职业院校开设殡葬专业,每年培养上千名毕业生,开设本科专业的仅民政职业大学一所,殡葬行业存在着庞大的人才缺口,仅殡仪馆每年的人才缺口就在1万人左右。我国殡葬事业正面临转型升级,殡葬行业从传统的殡礼服务、葬礼服务和祭祀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层次,向人文殡葬、生态殡葬和科技殡葬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发展层次转型升级,亟需培养一批复合型高层次技术人才。此外,国家推行殡葬改革,重视绿色生态理念,开展绿色殡葬科技研发,这些新领域也需要补充大量专业人才。
张丽丽表示,学校安排了多种实习和实践,引领学生在行业中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探索未来就业方向。比如,单就殡葬行业中的陵园服务方向,职位就有销售、陵园设计、墓碑维护等。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民政部门、殡葬协会、各大型殡仪馆、墓园、开设殡葬专业的院校等单位,从事殡葬管理、殡葬研究和教学、生命文化传播及复杂殡葬服务与技术设备研发等工作,也可升学深造。
在殡葬类专业毕业生中,不少人在殡葬行业的重要岗位中贡献着力量。2012届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辛沙沙,起初,她的职业选择并不被家人认可,作为济南市殡仪馆女子整容班的一名遗体整容师,用心钻研业务的她荣获了全国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此外,学校不少毕业生都在各地殡仪馆担任重要职位,有的还参与了社会重大事件遗体善后处理工作,很多毕业生都获得过荣誉称号。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改变,殡葬行业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和尊重,八宝山殡仪馆成立的青清女子整容室、火玫瑰女子火化班组等,都在行业内作出了骄人成绩,并被大众认可。
张丽丽建议,考生在报考前要做好两方面准备,一是要仔细思考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从事殡葬服务工作,做好职业规划;二是要充分了解殡葬行业,不能只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去了解表层的方面,要通过多渠道对行业进行了解和分析,避免盲目选择。
(北京考试报记者 胡梦蝶 许 卉 陈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