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教育关键词:代表委员支招 高等教育将有这些新动向

发布时间:2025-03-26 期号: 1832期

  关键词1:开展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在总体目标设定上,《纲要》坚持远近结合,分2027年、2035年“两步走”,其中“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重点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即“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为了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开局起步,教育部启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加强监测评价,推动《纲要》重大部署落地落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针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指明了发展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指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既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部署,更是对人民群众教育期盼的深切回应。在其指导下,职业教育方面,有关部门将培养更多适应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将以实施新时代强师工程为抓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为地方落实教育强国建设任务提供清晰度更高的‘导航地图’,推动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表示。各地教育系统将根据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推出一系列改革任务,为2035年如期实现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2:加快“双一流”建设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纲要》提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将“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列为今年的工作任务之一。

  那么,应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呢?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着眼于“双一流”建设的区域布局,分析出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区域布局失衡严重、学科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不匹配、资源配置马太效应明显、用人单位评价晕轮效应明显等问题。她建议,相关部门应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优化“双一流”高校区域布局;聚焦区域产业急需紧缺,优化“双一流”学科遴选标准;围绕提升区域支撑能力,优化“双一流”成效评价;强化区域急需资源保障,提升“双一流”建设质量。

  全国政协常委、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聚焦于高校人才培养,建议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专业教育教学的模块化,促进学科交叉;主动对接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建立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专业;破解“学用脱节”难题,推动高等教育与国家和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大力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对于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也做出了回应。他表示,有关部门要深入实施强基计划,继续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围绕国家战略技术发展需要优化学科设置,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遵循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规律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学科建设。

  

  关键词3: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是关键,高等教育的变革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国家的需求、科技发展的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人才储备。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高校该如何坚持分类发展,才能有效避免“千校一面”?就此话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高校坚持分类发展,有利于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引导高校聚焦优势突破方向,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应用型高校是我国培养本科及以上学历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对此,相关高校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等举措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更多拥抱技术革命浪潮、顺应产业变革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认为,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可以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特色高校可聚焦区域产业需求,而研究型大学则可强化基础学科与前沿领域布局。

  

  关键词4:优质本科扩容

  近期,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了本科扩招消息。这些高校在宣布本科扩容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宣布将着力培养前沿学科人才、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数智创新、机器人设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被重点布局。

  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谈及这一话题,代表委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选择。扩容不仅要增加学位供给,更要注重质量提升与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双一流”建设引领学科布局调整,完善专业动态设置机制,推动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领域的特色化发展。同时,应加强政府统筹与高校自主权的平衡,以政策引导、分类评价和资源配置为抓手,确保扩容与分类改革的协同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万师强认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是根据近年来全国出生人口发展趋势以及高考生源变化做出的前瞻性部署。该政策是为了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培养能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引领并主导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

  “优质本科扩容中 ‘优质’二字极为关键。扩大优质本科招生是高等教育从‘量’到‘质’升级的重要步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原校长张来斌认为,要应对教育资源配置问题,高校可以从两方面思考:一是对内挖潜,盘活现有资源;二是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上拓展新空间。

  

  关键词5: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重要体现。《纲要》提出,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明确“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这一重点任务。

  如何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如何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代表委员带来了新的观察和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建议,有关部门应建立与强基计划衔接的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为高中、高校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辟新通道。他还建议国家出台“大学先修课程统一考试制度”,作为目前统一高考的补充,为部分拔尖创新人才进入一流大学提供另外一条通道。

  例如,围绕大学强基计划专业内容与要求,参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选修课程体系,纳入一部分职业类基础性课程,研发30门左右的“大学先修课程”;以创造力、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多次考试,允许“双一流”高校自主设定科目要求及分数权重;借助智能化教育平台,开发顶尖学者、著名教授在线课程,为面广量大的基层高中建立与高校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载体与现实可行的路径通道,也实质性地助推普职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教育部门要结合不同人才的个体特质,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培养,构建贯通一致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探索构建政府—智库—高校—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协作共同体,布局具有贯通一致性的改革试验点。

  

  关键词6:打造职业教育的“985”“211”

  两会期间,职业教育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何推动职普融通?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认为,应该给通道、给学历。他建议,要逐步扩大技能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增加对社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进一步优化“职教高考”制度,完善中职、高职、本科和专业硕士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双向认定制度落地见效,推动职普融通,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韩其芳表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等方式,尝试打造职业教育的“985”“211”和“双一流”,并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

  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我国现代制造业70%的人才来自职业教育培养。这一数据充分彰显职业教育在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意义,提供了关键切入点。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已成为培育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7: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近期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凭借低成本、高效能、强智能的应用体验引起广泛关注。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作出了重要部署。

  在2025年两会教育议题中,“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人工智能产业已步入发展黄金期,但是行业面临巨大人才短缺问题。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缺口预计将达到400万。针对AI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结构。

  校企融合也是培养AI人才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需要打通企业和高校两个“蓄才池”,给青年创新人才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齐向东以DeepSeek举例称,DeepSeek团队的核心成员多是来自清华、北大、浙大等顶尖高校的应届生、博士生。齐向东建议,加大力度推动校企融合,通过选取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骨干科技企业作为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鼓励校企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给年轻人更多深入产业一线的机会,从而逐步化解我国面临的AI“人才荒”。

  除了生源培养,职业技术教师的创新培养也十分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劲松指出,人工智能时代,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创新培养十分重要。他建议,专门设计“人工智能+工程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从教师到学生、从理论课程到工程技术实践,着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工程学科专业结合,全面培育“新时代工匠之师”。

  

  关键词8: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博士后每年进站人数均超过2.5万人,其中80%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此外,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和支持,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培养人才、汇聚人才、发挥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平台。高校要以海纳百川的视野和求贤若渴的心态,吸引和集聚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人才,以一流人才催生一流成果,以优秀人才培育优秀人才;要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深化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产生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成果、“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和“1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高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邓 菡 实习记者  张睦函 实习生  熊子仪  整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