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2024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名单,共计278门课程入选。课程种类包括各高校优势学科专业课程、适应智能时代的课程、文学写作类课程以及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的课程等。近年来,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新质课程,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为此,记者特采访各高校相关课程负责人,带大家了解这些优质本科课程的亮点和特色。
优势学科榜上有名
在此次公布的名单中,有一些高校的特色专业课程上榜成为优质课程。比如,北京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信号综合实验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基础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北京建筑大学的钢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课程等,这些课程都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应运而生。
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风景园林、林学类专业一直是考生关注的特色优势专业。学校“园林树木学”课程负责人于晓南介绍,该课程顺应城市发展,是新农科园林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园林树木学”课程是园林、风景园林、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为该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学生在课上,一要认识树,包括掌握不同树种的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观赏特性等;二要应用树,学习如何搭配树种才能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兼顾的原则,包括植物栽培群落设计、城市树种规划等。该课程拥有高占比的实践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学生可通过校内、外的植物认知,构建从理论讲授、课内实验、课程实习到综合应用的教学体系。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校还研发了国内外唯一的“植物拉丁名背诵App(拉丁园)”,解决了学生记忆植物学名的痛点。园林树木学课程不仅讲解树本身的属性,更传递着从育树到育人的人文精神。
“学生可以在风景写生中用色彩语言对风景进行描绘,通过风景写生能够提高对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教师郭文宁介绍,学校“油画风景写生与创作”是油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是色彩和绘画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面向油画专业的大三学生和油画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该课程是从风景写生转化为风景创作的形式语言类课程,“新时尚”的油画风景面貌呈现是本课程的全新教学理念。在写生风景阶段,学生会学到包括自然风景元素的提炼与概括、色调的组织与色彩建构、绘画语言的探索等;在创作风景阶段,该课程引导学生从三维的立体空间向二维的平面空间探索,通过色调组织、变调处理、结合现当代绘画语言的运用,同时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形成具有中国审美趣味和东方审美观的“新时尚”油画风景作品。
以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作为优势专业的北京农学院开设了 “小动物针灸学”课程。这听起来就有趣的课程,是为了弥补中兽医行业的人才缺口。该课程负责人姜代勋介绍,近年来,中国宠物饲养数量及诊疗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执业兽医师缺口达30万人。实践表明,中兽医在治疗宠物老年病、疑难病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针灸疗法,是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病证的典范。因此,学习小动物针灸技术的学生和一线兽医师越来越多。北京农学院的“小动物针灸学”课程主要面向学校动物医学或中兽医学专业的学生。学生将会学到包括经络总论、经络与腧穴各论、针灸疗法、针灸处方等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课上也会学到包括腧穴的定位、针刺操作技术、电针与艾灸疗法等。学习该课后,学生可具备从事小动物疾病临床针灸操作的水平。姜代勋表示,相比其他西兽医课程,小动物针灸学是以中国传统医学和兽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为基础,专门研究和论述针灸疗法防治小动物疾病的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数智课程打造新质生产力
如今,数字经济、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是数智时代的热词。各高校除了开设相关专业,更在基础通识课、跨学科培养等方面融入了“数据智能”的相关教学内容。
随着数据科学快速发展,数据思维对各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依托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面向全校法学、新闻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开设“数据思维”通识核心课,培养学生以数据为中心的问题求解能力,塑造学生的数据思维。该课程也填补了国内在培养学生数据思维通识能力的空白。人大“数据思维”课程负责人范举介绍,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建模、数据探索、数据分析、数据伦理四个方面。学生在学习后可以掌握数据科学的基本概念、大数据的基本理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处理与分析方法,初步形成数据科学的知识体系,能够熟练地运用数据思维对真实问题进行建模,并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技能。该课程不仅塑思维,还重实践。课程强调动手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主流工具,完成数据处理和分析全流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以数据为中心的编程能力。该课程还基于在线实践平台提供多源丰富的数据集,覆盖经济金融、新闻传播等多个领域。在跨学科方面,该课程结合人大特点,与金融、法律等社会学科进行学科交叉,将数据科学更好地融入到新文科人才培养中,为培养懂领域业务、会分析数据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作出贡献。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愈发重要。基于此,北京邮电大学开设“大数据安全”课程,培养具备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社会和国家对数据安全人才的迫切需求。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石瑞生介绍,该课程是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作为专业选修课开放给信息安全专业和密码专业的学生,主要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该课程经过9年的教学实践,以“密码算法、安全协议、攻防对抗、法律法规、大数据服务架构”等通用知识为基础,课程重点讲授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具体包括大数据采集与传输、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大数据流转与使用等3个教学模块。此外,课程还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大数据安全的实践方法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满足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北京城市学院2019年秋季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首次开设“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课程,随后几年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信息类的所有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学校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周波介绍,该课程主要讲授机器学习相关知识,包括有关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模型评估与选择方法等,Chatgpt、大模型等最新的知识都是该课程的主讲内容。学生不仅能学到前沿知识,还能接触到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和实际应用实践项目。除了具备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课程实践部分采用实验+项目制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入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室。每个小组配备一名理论指导教师和一名实践指导教师。通过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接近90%的学生通过华为AI-人工智能认证考试,拿到认证证书。
新文科建设提升国际交往力
近年来,国家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新文科的加持,在此次公布的优质本科课程中,不乏响应新文科建设和自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文学写作类课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学术写作与沟通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思辨读写II等。
新高考实施以来,如何引导大学教学匹配国家战略人才需求,实现教育的系统性延续,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开设“学术写作与沟通”课程力图破除的一个痛点。“该门课程是为了推动大学生从高中作文向大学学术写作的转变,破除当前学生碎片化阅读与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学校希望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系统性与成长型思维,养成深度学习习惯与全局视野,旨在打造一个‘好作者’,而不是‘好作品’。”课程负责教师高迎爽说到。课程面向大一大二年级本科生开设,课程注重本科生学术思维训练、问题意识培养、基本学术写作技能与规范训练、学术论文写作流程、国内外学术发表及注意事项、学术诚信等训练,通过学术文章选题、文献综述、论证框架、学术规范等写作训练,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此外,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开展全链条、全方位写作育人,注重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与使命感培养,引导学生行走于理论与实践之间,探索学术人生、学者使命,在学术养成教育中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同时,该课程强调过程性交流和收获,任课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研讨,构建高密度的师生沟通模式,通过探究式教学、研究型教学与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学术,体验学术的严谨性、艰深性,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真正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思辨读写II”课程负责人修文乔介绍,课程的前身是传统的“综合英语(II)”课程,2019年学校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将该课程升级为“思辨读写(II)”。该课程是英语专业必修课,面向英语、全球能源治理专业大一学生开设。课程以“思”为本,以共同体为核心词进行内容重构,引入相关主题提升思辨深度;以“辨”为径,构建了思辨元认知体系,为学生进行读写、演讲和辩论实践提供了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框架,淬炼了思辨的精度;以“知”为纬,基于单元主题形成了具有新文科特色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夯实了思辨的力度。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评价、应用和创造等高阶思辨能力和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能用英语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该课程在教学上还采用内容型、任务型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线上线下互补互通的混合式教学实现了教学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新领域学科服务国家战略
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近年来,民生问题逐渐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服务国家战略和需求方面,高校除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精尖创新人才,还在其他领域有所贡献,比如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工作服务、积极响应人口老龄化等。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与环境相关的专业、课程受到重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门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工业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中开设该门课程。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梁文俊介绍,针对学生需要了解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设备及典型工艺设计计算等知识,课程形成了“三实两新一成效”的育人体系。“三实”为丰实、博实、盈实,从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夯实基础,到创设挑战性目标培养思维能力,再到提升兴趣激发学习内驱力,教学维度层层递进。“两新”为理念新——构建了以教学理念更新为“核”,以教学内容、方法更新为“翼”,以课程资源、考核体系和教学平台建设为“支撑”的课程体系;模式新——课程形成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和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成效”为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途径和机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方法和实践。一方面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实际操作、设计等实践实验能力。同时,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程+”模式,让学生在理论课程“+视频动画”“+工程案例”等场景成为课堂主体;沉浸体验式教学,课程依托实验室、产教融合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有效提升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都挺好》是一部讲述家庭矛盾的国产电视剧,如果你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你会怎样做?”看到这样的发问,你是否以为这是一节表演专业课?但其实这是北京城市学院开设的家庭社会工作课程。虽然这门课程与表演课不相关,但二者都倡导“体验派”教学。该课程为学校家庭与儿童社会工作特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培养以家庭系统为背景的社会工作服务能力。授课教师蔡永芳介绍,课程将体验式教学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从学生的个人家庭经验和家庭访谈入手,结合案例讲解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等,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内化干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家庭议题(残障、单亲、失独、家暴等六大类特殊家庭)展开拓展学习,促进学生从“自身体验”转化到“自身践行”。培养现代化治理体系下基层治理中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人才。
截至202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占比21.1%,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养老”相关专业。其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在2020年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京津冀地区第一所开设此专业的本科院校。作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掌握必要的老年营养学知识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开设“老年营养学”课程,指导该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学校老年营养学课程负责人董秀芹介绍,“老年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老年人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需要的各类营养素、认识不同食品的营养价值、食品安全问题、食物合理烹调,指导老年人合理膳食,常见慢性病老人膳食指导等。该课程在培养上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将理论课与实训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学院特有的教学酒店食品制作实训室,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掌握营养知识,使其针对不同人群能提供合理的膳食指导。
(北京考试报记者 胡梦蝶 岳 阳 孙梦莹 邱乾谋 苗 露 陈弘远 实习记者 张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