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邓 菡 通讯员 赵长顺) “苹果树种植在向阳坡地,有利于成长。” “新城子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果树长在黄土地、施有机肥,这是我家乡的种植特色。”近期正值苹果丰收季,密云区新城子中学把跨学科课堂搬进果园,引导学生们开动脑筋,为家乡品牌代言。
密云区新城子中学为落实“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推进“双减”落地、落实,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将跨学科主题学习搬进大自然,让知识在果园里生根发芽。
在该区新城子镇崔家峪的一片果园里,数学测算组老师带领学生结合实际采摘情况,设计更为科学的采摘方案。学生边讨论边做着这道数学题:“1个苹果采摘机器人平均每秒可以完成5平方米范围内苹果的识别与采集,1只机械手平均8秒可以采摘1个苹果。如果给机器人同时搭载6只机械手,1分钟内能比采摘工人多摘多少个苹果?”学生们纷纷表示,走进果园上课确实有趣又“烧脑”,他们会好好学习,争取设计出一个帮助果农提高采摘效率的机器人。
果园中不仅活跃着数学小组的身影,其他跨学科实践小组也在开展探究活动,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语音创作组参照《欢乐颂》歌词创编赞美家乡丰收景象的歌曲,英美发现组利用采摘的秋叶创作“平安喜乐”绘画作品并用英语介绍家乡的苹果产业……史道研讨组、生地探究组等也是收获满满。
“用脚去丈量、用脑去探究、用心去感悟,跨学科主题实践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平台。”新城子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苹果是新城子地区的支柱产业,学校借助家乡苹果品牌优势,结合真实生活情境,融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科知识的跨界整合与创新应用。今后,学校还将推出更多类似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子们知家乡、爱家乡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