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考锦囊
“都是为了你” 是压力不是动力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程 茜
马女士从孩子升入高三后就辞掉了工作,她想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一心一意地助力孩子安心备考。最近,母子俩爆发了一次冲突,马女士做了满满一桌子菜,满心欢喜地对儿子说:“你一定要好好备考,这才对得起妈妈这么精心地照顾你,我连工作都放弃了,可全是为了你。”没想到儿子却回了一句:“我可没让你把工作辞了。”马女士愣了一下,委屈地说:“妈妈这么做不都是为了你吗?”儿子并不领情,一句“我不需要”,让原本准备吃饭的两人不欢而散。
分 析
一些家长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的付出换来孩子的感恩,从而提高孩子对待学习任务的内驱力,但这样做通常会事与愿违。孩子并不领情,原因在于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过度牺牲后,产生了莫名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负罪感,反而挫伤学习的内驱力。不仅如此,生活场景下的过度包办、只关注结果、催促和唠叨等言行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选取了几种典型的亲子相处错误模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自我感动” 转嫁压力
一些父母经常把对孩子的付出挂在嘴边,想让孩子理解自己的不易,从而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其实,无论生养还是自我牺牲,都是家长自己的选择,不应把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变成束缚孩子心灵的枷锁,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过度干涉 喜欢唠叨
正值成年之际的高三孩子,在一些方面有独立自主的需求。有些家长担心如果不提醒,孩子就没有上进的动力,但如果总是提醒和干预,孩子又怎能认意识到很多事情是自己该做的呢?对于已经有了独立需求的孩子来说,长辈的过度干预更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
过高期待 只看结果
高期待的产生通常源自家长未被满足的心愿,父母的某种“执念”,会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这种期待往往不切实际,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家长也会心态失衡。
对 策
招式一:减少指责 停止唠叨
指责和唠叨会产生两种负面现象。一是会减少孩子主动尝试的欲望。孩子会感觉不管如何做,结果都是负面的,不如就减少自己的主动性。再有一种可能,就是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当孩子被外界否定时,他就想要自我证明,会越发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日常相处中,父母应减少指责和唠叨,多给孩子正面反馈和建设性建议,提升孩子的信心和效能感,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招式二:学会放手 选择相信
不做“监工式”父母,做孩子生活的“特别顾问”。高三父母可本着“不求助不帮忙”的原则,充分相信孩子,变“攻”为“守”,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责任,让孩子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导他们完成从排斥父母的指导到主动寻求帮助、接受父母建议的亲子相处模式上过渡。
招式三:表扬努力 肯定过程
高三生在备考阶段更需要被鼓励,过程好了结果不会差。基于事实,家长应强调孩子的努力和付出,避免只关注结果,表扬肯定孩子具体的进步点,切忌笼统,例如用“这次考试,你在阅读部分有很大提升,说明你做的加强练习是非常正确的”取代“你太厉害了”“你考得真棒”。
招式四:强大内核 成为榜样
家长要把关注点放在自身的成长与幸福上,专注于自己想要什么、还需要提升什么、收获了什么,找寻自己的价值感。切忌时刻盯着孩子,更不要把孩子的问题无限放大。当家长自己有了足够强大的内核,就能自如应对琐碎的生活,成为孩子的榜样。
■ 心理小百科
什么是自我内驱力
自我内驱力是指个体内部产生的一种推动自身主动进行学习或工作活动,以实现个人目标的内在动力。关于内驱力的理论有很多,其中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更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更关注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和自我决定的。
自我决定理论从有机的视角,假定个体都有一种先天的、内在的、 建设性地完善与整合自我的意识,并与他人或周围社会成为整体的倾向。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外界环境可以通过支持满足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达到增强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的过程。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个体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支持个人才能发挥最佳功能,更好地成长,产生更积极的行为结果。
三个基本心理需求包括:
1.关系需求。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2.能力需求。有独特的本领、技能,能带给他人有效帮助。
3.自主需求。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上述三种需求的满足可以促使孩子感受到积极的生命状态,从而迁移到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 开卷有益
我们的情绪,无论是悲伤、愤怒、高兴或者恐惧,都可以在心理学中找到它对应形成的原因,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也没有天生就完美无缺的人。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更宽容地看待他人,还能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本期,由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孙爽老师给大家推荐两本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为何家会伤人》
作品简介:《为何家会伤人》是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作家武志红先生所写的一本书。作者深入剖析了家庭生活对情爱取向、子女教育和婚姻生活的影响。书中列举了非常多实际来访者的案例,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帮我们去了解那些表象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和心态,可以说涵盖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恋爱、到走进婚姻家庭,再到成为父母养育子女,以及与双方父母相处的方方面面。此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还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家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读者即便没有任何心理学背景,也可轻松读懂,并且能带来无数启发的心理学自助读物。此书是武志红先生结合自己在国内多年的心理访谈经验而写成,是完全基于中国家庭常见问题的一本书。针对生长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观念下的我们应如何识别心理问题,怎样正确地与自己、伴侣、子女以及他人相处,作者都给出了一针见血的建议,读者能通过阅读获得实质性帮助。
《自控力》
作品简介:《自控力》的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作者结合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开设了“自控力科学”这门课程,它是该校继续教育学院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达到个人目标,书中文字讲述了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以及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
推荐理由:这本书能帮我们认清自己的目标,增强自控力,并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无论这个决定是减肥、管理收支、减缓压力、克服拖延症、成为好家长,还是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自控力有助于人们抵制各种诱惑,比如在你面对来自美食、电子游戏、购物等吸引时,能够理智地加以拒绝。凯莉·麦格尼教授的学生通过这门课实现了个人目标,比如跑马拉松、开创事业、应对事业和家庭矛盾的压力等,相信读过此书的你我同样可以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