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考锦囊
跟奥运冠军学成长性思维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曾于秦
案 例
小元的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但在高三的第一次月考中,他意外失利,成绩比预期低了很多。看到成绩单,他非常沮丧。面对同学和家人的关心,他只是不停摇头,什么都不说。之后的几天里,他无心学习,上课走神,下课睡觉,回家就抱着手机不放手。家长见他状态不对,忍不住说了两句,结果他却说“反正也考不好,索性不学了”。
分 析
首次月考是同学们锚定自己高三水平的一次重要参考,这次考试的失利会让一些考生产生“躺平摆烂”的想法。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考试失利的认知偏差引发了一系列负性情绪和消极行为。
第一种是对月考的灾难化想法。月考失利在某些考生的认知里会引发“高三也就这样了,高考肯定考不好,考不上大学人生就完了”的联想,进而对未来感到绝望,并产生了提前放弃的念头和行为。
第二种是不自信的观念。月考失利狠狠打击甚至摧毁了一些考生的自信,让他们产生“我尝试过努力了,但结果证明我不优秀”“我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等想法,然后就想顺其自然地不再努力了。
第三种是对成绩的工具化认知。有些考生将成绩看作同伴比较的标准和获得他人认可的途径,考试失利意味着被同伴看不起,或者让家长、老师对自己失望。
第四种是不确定性。首次月考的失利会让一些考生原本按部就班的学习节奏被干扰,使他们产生失控和无力感, 陷入茫然无措中。
支 招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今年,我们见证了郑钦文获得中国首个网球奥运冠军。开心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和借鉴她是如何通过坚韧毅力和强大心理度过一次次失利的。
承认结果 接纳情绪
即使郑钦文,也会在中网比赛失利,但她没有回避,而是坦然面对。承认结果,意味着与现实和解,同学们不必一直陷入“我怎么会考得这么差”或者“我当时如果这样就好了”的无意义自我消耗中。接受结果,我们才会开始反思和改正。承认失利并不意味着承认“我不好”,而是承认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没有考好,这也就意味着“我很好,我能在之后的考试中逆风翻盘”。当然,承认失利会引发负性情绪,这是正常的,同学们不需要去压抑和否认,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接受和处理这些情绪就好。就如郑钦文,输了比赛也会泪洒现场;擦干眼泪后,又会自信地回到赛场。
调整认知 建立合理的考试观
郑钦文曾这样说:“输球是成长的代价。”在她看来,每一次失利都是学习的机会。这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即能够积极面对挑战,且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有研究证明,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考试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通过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你能及时发现漏洞并做出调整。如能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你就能在高考时少犯错。因此,同学们要正视考试的积极作用,有意识地转换对各类模拟考试的认知,从“模考定高考,高考定终身”的固定型思维转换到“从模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从而在后续的考试中都不再犯类似错误”的成长型思维上来。
合理归因 找出问题并及时改正
美网失利后,郑钦文及时调整了自己在发球和关键分上的欠缺,最终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由此可见,对失败的合理归因,能让我们从中学习和改进。对考试失利的归因,郑钦文的归因方式值得借鉴,那就是归因于“外部不稳定因素”和“内部可控因素”:前者倾向于身体不适、突发意外等,这些因素可以有效减轻考试失利带给我们造成的挫败和压力;后者强调自己的努力和自身可改正的问题,例如学习方法、考试技巧等,这种归因既能增强我们对学习的掌控感,也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原因都是自己能够控制和改变的。同学们不妨借这次月考的失利去发现近一个月来学习上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可以尝试对自己作出这些提问:这次考试哪些科目保持了优势,哪些科目明显下滑?哪些知识点掌握牢固,哪些知识点还不太清晰?哪些题型没有发挥好,导致丢分的原因是什么?
■ 心理小百科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改善和提升的思维模式。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培养成长型思维:接纳现状,认识到自己目前的思维模式,并接受它的存在;观察触发点,观察激发固定型思维的事件,比如失败或期望落空时;观察思维,将固定型思维抽离出来或写在本上,分析它的特点;调整思维,和固定型思维辩论,尝试将其说服并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可以帮助同学们对考试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发挥优势,改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考试结果:优势,内在的、积极的特质,如认真等,可以用来提升学习成绩;劣势,内在的、消极的特质,如易焦虑等,需要被识别和改进;机会,外部环境中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如错题本等,可以更积极的使用;威胁,外部环境中可能对学习造成损害的因素,如成绩攀比等,需要被识别和管理。
■ 开卷有益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曾说过“没有地理,便没有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朝代不断更迭,文明不断发展,各种历史事件循环往复地发生,都离不开地理这个重要因素。本期,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地理教师张超为大家推荐同一作者所写的两本书。
作者简介:李不白,毕业于武汉大学地图学专业,从事地图编辑工作数十年,编辑出版各类地图册近百种,其《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作品,图文并茂,融地理、地图、历史、文化于一体。
《透过地理看历史》
作品简介:
本书作者以井字将国土分成河套、山西、河北、关中、中原、山东、巴蜀、荆楚、江苏这九个地理单元,并以地理单元为核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将地理单元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作为载体,用浅显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解地理单元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期间还穿插了很多历史典故和传闻逸事。
推荐理由:
与传统历史读物不同,本书以地理单元为空间坐标,以历史为时间坐标,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地域视角。书中展示的80余张中国历史地形地图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结合清晰详尽的历史地形图梳理不同地理单元内的历史发展脉络,使读者对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因素在历史变迁中的话语权。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
作品简介:
大航海时代出现,世界开始连成一体,彼此脱不开干系。作者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对世界航海路线的开拓为线索,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世界不同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梳理各地历史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讲解世界文明形成与交流的地理因素和特点。
推荐理由:
如何了解世界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颇为麻烦的事。本书不同于以往历史书籍描述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另辟蹊径从地理视角来重新解读大航海时代的起源与发展,以丝绸之路中断促使欧洲开启航海时代为开篇,收笔于西方人从海上进入东亚。本书将15到17世纪的世界史放置在精准的地理空间之中,结合多张地形地貌图分析不同区域地貌起伏、水文等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让读者对世界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