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稳了成绩才能稳

发布时间:2022-10-18 期号: 1657期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程 茜

 

  案例:小米已经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了,回顾自己的高三阶段,她依然有一种紧张感,她感觉压力不仅来源于自身,还来自父母,她觉着父母比她还要在意学习成绩。每当她想要放松一下时,妈妈总是会“及时”出现,唠叨她要抓紧时间,趁成绩还有上升空间时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能松懈。

  小米清楚地记得在高三首次月考前,妈妈特意叮嘱她,那是了解自己排名的一次难得机会,要好好把握。妈妈的关注让小米产生了莫名的紧张感,结果成绩考得并不理想,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小米变得焦躁不安,无法静心学习,自信心也随之跌入低谷。

  分析:升级为“考爸”、“考妈”后,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绩,但备战高考其实是一场持久战,是对考生身心的双重考验,高考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学习实力,还取决于良好的备考心态。家长在陪考全程应做好“观察师”,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切勿只盯考试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建议:高三备考阶段,紧张的备考氛围,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会让考生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下的考生还容易出现疲惫、松懈,甚至想放弃等消极状态,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家长要学会识别高三备考过程中,孩子常出现的负面心态。

  心态一:“我怕失败”的焦虑心态

  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可以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水平都不利于学习。“害怕失败”“担心考不好”都是焦虑的表现,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如果心理负担过重,会影响考试的发挥。

  家长要学会给孩子适度“松绑”,如果孩子已经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家长要会帮他“解压”。

  首先,将焦虑“正常化”,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焦虑是正常的,说明他对高考足够重视并且具有自我负责的态度, 每个人面对自己重视的事情时,都会焦虑。

  其次,将对未来的“不确定”转化为“当下行动”,焦虑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现在做点什么具体行动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哪怕是很小的行动或做法都是有帮助的,帮助孩子把对未来的担忧转向现实的行动。

  心态二:“我很行”的自负心态

  对自己有自信是好事,但是过于自信就可能产生负面作用。高三学生常见的自负心理表现为两种,第一种是预期超过自己的实际表现,每次考试总是与自己的实际感觉有差距,表现为自满、不接受他人建议等。第二种是认为自己还没到该努力的时候,对学习不上心,有突击应战的侥幸心理,常表现为害怕失败带来的自我否定,用逃避努力的方式掩饰自己。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用批评指责的方式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反而需要鼓励他们努力去尝试,抓住他们经历挫折时的教育契机,耐心引导他们客观地评价自己、看待他人,用接纳理解让他们放下被否定、被指责的顾虑,坦诚面对自己。

  心态三:“我不行他行”的攀比心理

  备考过程中竞争激烈,每次考试成绩的排名都是与别人做比较,有一些孩子就会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心态失衡,担心同学超过自己,或者嫉妒别人比自己的成绩好,过度关注他人的一举一动,从而影响自己的备考心态,甚至影响同学关系。

  对于这样的考生,家长要多与之沟通,引导孩子把眼光放长远,培养孩子良性的竞争意识,同班同学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彼此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可以促进学习,从更大的视角看,孩子并不是只与班里的同学竞争,全市、全国有这么多考生都在备考,并不是只与哪个人在竞争。同时引导孩子把对比的视角放到自身,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有没有进步,这样才能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备考状态。

  心态四:“随便吧”的疲倦心理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备考后,考生极易出现疲倦状态,尤其是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更容易消极厌倦,表现出得过且过、不想努力的消极情绪。有很多孩子是一过性的状态,考试过后的一段时间心情就平复了,有的孩子经历了多次失败,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选择自我放弃。

  家长要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鼓励和提醒,成绩只是衡量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备考过程中还有很多衡量标准,例如自己有没有认真对待考试、学习目标是否合理、自己的学习动力如何。家长要引导孩子肯定自己在备考过程中的努力,看到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鼓励他们相信自己,不灰心、不放弃,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

  情绪多米诺效应告诉我们,焦虑会传染,当然积极的情绪也会传递。这些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关爱、信心、信任。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被激励和认可时,便会激发自身的潜能和责任感,家长要经常向孩子表达这样的信息:我们相信你,坚持下去,爸爸妈妈在旁边支持你,陪伴你。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