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粗犷豪迈的黄土高原、广袤美丽的巴蜀大地,每年都有5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用奉献书写青春故事。他们走出校园、奔赴西部、扎根基层,在奋斗中将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都奉献在那里,唱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最美旋律。
不忘志愿初心,到更艰苦的地方磨炼自己
可能为了弥补没去过西藏的遗憾,可能为了躲避喧嚣寻求宁静,也可能恰好被西部计划的宣传片感染,2017年,原本准备在北京就业的贺向辉做了一个冲动又任性的决定——去西藏,去那个离天更近的地方。这一去,便是五年。现在,贺向辉在海拔4800米的那曲聂荣县驻村,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他相信,在西藏,还有更多的五年。
离开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贺向辉在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和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从事志愿服务。两年里,他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主动参加各类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总时长达到300多小时,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2019年服务期满,贺向辉决心留在西藏,并考入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申请到海拔4800米的那曲聂荣县驻村,到更艰苦的地方磨炼自己。虽然驻村点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他努力克服诸多困难。在驻村点,他不仅圆满完成各项工作,还通过“大学助小学、大手拉小手”等志愿服务项目,联合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提高县域基础教育水平。他和同事一起联系西藏区内外爱心人士为学校捐赠大型净水机、太阳能发电设备等价值约70余万元的爱心物资,解决了当地的燃眉之急。2021年驻村任务完成后,贺向辉又主动申请再驻一年,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毅然扎根边疆,为雪域高原奉献青春力量
2020年,柯剑聪成为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北京服务队队长,服务于团西藏区委权益志工部。一年多的志愿服务经历,让柯剑聪决心扎根边疆,为雪域高原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战“疫”之下,涌现出一大批为祖国和人民“逆行”的人,即将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的柯剑聪被他们的故事感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柯剑聪最终决定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经过层层选拔,柯剑聪成为西部计划西藏专项的项目专员,负责服务管理全区1700多名志愿者。
西部计划不是终点站,而是一个中途站。2021年11月,柯剑聪通过西藏自治区事业编制考试,入职西藏日报社,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触摸梦想。柯剑聪说:“我将继续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弘扬‘老西藏’精神,立足岗位,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他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对人民有热度、对工作有态度、对生活有温度的新时代青年。
预备警官志愿担当,把“小目标”融入“大蓝图”
2021年7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杨思源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随后他便踏上了开往重庆的火车,在重庆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开始西部计划志愿服务。
作为一名预备警官和学生党员,杨思源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将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奋斗的动力,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志愿服务期间,他承担指导中心综合协调工作,负责重庆市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日常运营,并积极参与全市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和“重庆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微信公众号的运营。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杨思源主动担当,协调全市各区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累计招募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1.8万余名,组织上岗3000余人,累计服务群众120余万人次。在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中,他与同事配合招募、组织500余名“蓝精灵”赛会志愿者,完成“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1.5万余小时,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并获评“志愿服务工作先进个人”。
谈起志愿服务,杨思源颇有感触:“西部计划这段经历于我而言是宝贵的,它让我更好地认识了社会和自我。同时,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积累和收获,让我增强了能力,也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