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教师 王世强
案例:高三生小海进入高考冲刺阶段,在所剩不多的复习时间里,正好赶上疫情形势严峻,居家学习让他感到疲惫而焦躁。小海的成绩也因此有点起伏不定,心态也不稳定。这种心态变化和成绩的起伏,让小海的妈妈很焦虑。小海妈妈从小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爱憎分明”,成绩好就猛夸孩子优秀,如果考得差就严厉批评孩子不努力。这次,小海妈妈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心里焦急万分,想尽快“力挽狂澜”纠正孩子的学习状态。有一天,小海妈妈一脸严肃地说:“高考没剩几天了,你的成绩这么不稳定,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一定要解决!”小海听后更加焦虑,他感到身上的负担更重了,不仅要应对备考带来的紧张压力,还要“对付”妈妈“无形的压力”。家里弥漫着一股紧张不安的气氛。之后几天里,小海的心情也似乎受到了影响,对妈妈开始有抵触心理,他觉得妈妈“无形的压力”让自己快要窒息了。在高考冲刺时刻,父母该如何和孩子沟通交流呢?
分析:缺乏换位思考
对于考试成绩,父母要换位思考,不能只关注自己的焦虑情绪。急迫的、没有准备的交流,只会造成气氛紧张,无法相互接纳。其实孩子的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甚至有很多积压在心里的委屈,如果父母不能用心、耐心地倾听,就不算真正的交流,而仅是一种单向的、主观的说教。
有失平常心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时刻保持心态平常。如果总是被表扬,会带来压力,如果总是被批评,会造成焦虑。父母关心考试成绩无可厚非,但在高考这样的特殊时期,过度关注成绩会给孩子增添压力。如果父母能透过成绩,了解孩子的压力是什么,了解孩子现在到底有哪些困境,这样的关注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知识维度不足
当面对急迫问题时,我们常会用熟悉且有把握的方式来处理。父母会习惯性地教育孩子,甚至采取不科学的教育方式,这样往往会出现不对称,彼此没办法形成互动和交流。总结起来就是教育维度不够。父母此时不用着急去影响孩子,可以提前做一些功课,拓展自己的“教育知识库”。
策略:以心换心,全家沟通
交流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心换心,用心倾听。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不要总是批评、指责、管理,这样可能会让孩子不想再交流。父母要耐心地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学会说心里话。在倾听过程中管住嘴、多倾听,让孩子把话真正说完说清楚,这样他们的心结才能得到纾解。
注重学习,拓展维度
耐心地听孩子说完后,父母可以把孩子的心里话一件件整理出来,将每个问题设定为一个主题,自己再做功课、做预案。要想深度挖掘每个主题的内涵,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图书馆和书店阅读等方式,收集和这个主题相关的各种维度元素、知识规律以及各种人士的不同视角。拓展自己关于如何理解孩子、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知识维度。
心态平和,做足预案
父母经过系列学习,在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信息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形成高级思路、高级方法,重点是要梳理出一个系统的高考支持预案。这个预案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比如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温馨的地点;作为“家长后援团”每天要使用的暖心话语;做好高考“爱心餐”;不过多干涉孩子,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个人生活空间等。这些预案如果能有效制定,将帮助孩子充满信心和希望地迎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