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通讯员 脱 畅
北京2022年冬奥会2月20日闭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奥运健儿在中国留下了无数精彩瞬间和动人故事。紧张有序的赛程有赖于有条不紊的通勤秩序,这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交通志愿者,他们分布在各大赛区场馆附近,不畏严寒地服务冬奥交通引导,热情礼貌地接待国内外健儿和宾朋。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冬奥志愿者、2018级化学专业本科生李思扬便是其中一员。他通过算法语言编程,将每天更新的庞大通勤信息整合于一方小程序之中,让他所在区域的冬奥交通志愿引导工作更加高效和精准,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点亮智慧服务。
与冬奥相遇 南方孩子的冰雪热情
“我的家乡在福建,来国科大之前几乎没有见过雪。”大一时的第一次班级滑雪活动点燃了李思扬的冰雪热情,“刚上雪场的时候经常平地摔,经历过数不清的跌倒、爬起后我逐渐学会了控制身体平衡,在雪道上滑行的距离越来越远,也开始有勇气尝试坡度更大的雪道滑行。”
说起与冬奥的缘分,还有一段“差点错过”的故事。第一轮的志愿者在线登记,李思扬因为疏忽,与通知擦肩而过。后来,他在面试手记中半劝诫半调侃地回忆:“不管在哪个团体,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及时、认真查看团队领队或负责人发布的通知。”经过补登,3个月后的入选短信终于给他带来了邂逅冬奥的机会。经过严格的面试、考核、培训后,2022年1月4日,李思扬作为国科大第一批通用志愿者中的一员,走入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开启为期3个月的闭环服务冬奥工作,负责协助引导与灵活处理媒体及场馆工作人员出行问题。一如赛场运动员的激烈竞技,赛场外是他们争分夺秒的“服务赛事”。
主媒体中心通向各个赛区、闭环内酒店、场馆共有40多条班车线路,因为场馆每天的赛程会有变化,班车信息每天都会更新,每天经停主媒体中心的班车有将近2000个班次。刚开始进入冬奥闭环时,很多媒体记者都不熟悉场馆线路,来找志愿者咨询的人络绎不绝。如何更高效、更便捷地给媒体记者提供精准信息,这给交通引导岗的志愿者带来了挑战。
孜孜不倦,无悔付出。“只要有班车,就有我们志愿者!”不论是赛事还是训练,只要有班车运行,就需要志愿者协助引导。交通领域的服务地点在室外,天冷风大,条件比较艰苦。全程室外服务的交通志愿者每天5时30分就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一天三班倒的他们,见证了每一个时刻的北京冬奥。
“外行”的“逆袭” 化学学子化身编程小能手
一次被媒体工作人员询问班车时刻表时,面对海量的时刻表数据,李思扬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开发一个有信息检索功能的程序?“虽然我是化学专业,但我之前学过一点C++算法语言,大二的时候也上过《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C语言)》课。我觉得自己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小程序。”忙完当天工作的李思扬立刻打开电脑中的编程软件。
小程序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微信小程序使用的主要算法语言是JavaScript,而李思扬之前学习的是C++,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克服两种编程语言之间的差异。利用工作间隙,李思扬将开发需要的关键算法语言进行预演、编辑、试验,先写出了一个他形容为“非常简陋”的1.0版本,“第一版只能根据班车编号查出具体的时刻表,不过做出了这第一步,我知道,这‘东西’行得通!”
不断优化和迭代是任何程序走向“完美”的必经之路,李思扬在这条路上持续雕琢自己的“作品”。在1.0版本基础上,李思扬加入了通过输入班车编号、站台或是目的地,检索所有对应通勤信息的功能。在交通引导志愿者伙伴的使用体验、反馈和建议下,这个专用小程序又陆续增加了中英文转换、站台示意图、赛程、赛事详细信息的功能,逐渐升级为3.0和4.0版本。“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外国工作人员甚至会直接根据某一赛事信息咨询路线,当晚,我就在小程序中添加了比赛项目对应的场馆和班车信息检索这一部分。第二天工作时,我们就依靠小程序顺利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找到了比赛对应的班车路线。”
几周的实践下来,李思扬的小程序在交通引导志愿者小组中逐渐推广开来。维护和更新小程序中的时刻表数据,成为他每天拿到场馆信息后的第一件事。
完成冬奥闭环里的别样毕设
“进入闭环前夕我将毕设方向定为理论计算。”
今年夏天,李思扬即将完成本科学业。这个寒假,李思扬原本将进入实验室开启毕业设计阶段。然而,能够成为奥运志愿者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和导师、师兄反复沟通交流后,我最终将毕设的选题方向确定为理论计算,即通过计算模拟化学反应体系,研究其反应机理。”
就这样,志愿服务的换班间隙、调休日和自由活动的各种“碎片时间”,成了李思扬静心钻研的“科研时光”。在李思扬看来,毕业设计和志愿工作不仅不会冲突,反而是相通的。两者本质上都是数据处理,它们之间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平时实验以及毕业设计中都会得到不少固定格式的数据,有时数据过多,李思扬就需要编写脚本批量处理数据。“目前来看,只要合理高效利用好时间,就可以很好地平衡志愿工作和毕业设计。”李思扬努力实现毕业设计与服务冬奥“齐头并进”。这份特别的体验也成为李思扬独特的成长记忆。
一起向未来 敢想敢做敢突破
“在冬奥会开幕式那天,我给2103班的学弟学妹们每人写了一张明信片。”作为朋辈导师,李思扬希望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经历,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敢突破”。
为了帮助本科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从2021年起,国科大开始在本科高年级学生中招募朋辈导师。朋辈导师既是标杆也是榜样。李思扬顺利通过选拔和考核,成为本科部首批朋辈导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为学弟学妹解疑答惑,开班会聊心事。
将自己在国科大的经历和收获分享给学弟学妹,是李思扬感谢、回馈学校和老师的一种方式。“其实设计这个微信小程序和在学校里做课题的日常挺像的,只不过是将最终展示形式从学术报告、论文换成了一个用来提供服务的小程序。”李思扬说,这些得益于学校提供的各类研讨课、科研实践、“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诸多课题研究机会,让他不断增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导师的指导和启发,学长学姐的支持和鼓励,也给了李思扬在日常研究中根据兴趣开展研究课题的勇气。“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们是我的坚实后盾,一直坚定地站在我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