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程 茜
案例:寒假过后,高三学子即将重新开启紧张的备考学习生活。小玉对即将开始的冲刺阶段心里没底。她说,寒假前觉得时间还长,一转眼新学期就要开始忙碌了,可是自己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她感觉心里很慌,压力很大。
分析:高三下学期进入冲刺阶段。本学期模拟考也会增多,不少考生心理压力会增加。但有压力并不一定是坏事。学会和压力做“朋友”,正视压力的存在,转化压力为动力,才能平稳地向终点发起冲刺。
建议:积极解读压力的意义
如果用一种比喻来描述压力,你会把压力比喻成什么呢?有的考生会把压力比喻成洪水猛兽,有的考生会把压力比喻成大山。可以看出,很多考生对压力的解读比较负面。压力来临时,我们会感到烦躁、害怕、一蹶不振甚至自我否定。但我们为什么会感知到压力?压力究竟是什么?
已经走入职场的人面对高考不会感觉到压力,已经退休的人也不会产生高考的压力。高考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不会对任何人产生作用力,之所以让考生产生压力,是因为当下它和考生产生了联系,它对考生具有重要意义。你重视它,它才会让你产生心理和情绪的波动。寒窗苦读十几载,面对高考一点压力没有,那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所以压力的存在是很正常的。
高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可能是走入理想学府的必经之路,可能是实现人生理想职业的跳板,也可能单纯为了考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管是什么,这些意义对自己都是积极的。当感受到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时,不妨去想想高考对自己的意义。
积极运用压力的作用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没有了压力,人也就没了动力。有研究显示,适度的压力下,人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压力能促进人专注。压力能激活杏仁体,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集合一切资源来调动身体和大脑,从而提高效率,迅速提升专注力。
压力会让人更上进。压力过小容易让人产生自满情绪;适度的压力是身体在提醒自己当前的事情很重要,不能松懈。在压力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会让人产生自信和成就感,会激励人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积极学习转化压力的方法
运动法:运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可以放松身心;同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会促进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强化心脏功能,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运动还可以促进快乐因子多巴胺的分泌,可以让大脑得到休息;此外运动过程中有节律和强度的躯体动作,会让人产生冲劲,恢复斗志。
改释法:即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压力。这种积极的角度不是强行地扭一个“甜瓜”,而是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压力对自己的积极作用。例如,一名高三生一直认为自己的英语是优势学科,但在高三合格考时,语文发挥失常,英语听力也没考好,他顿感压力很大。本以为英语可以弥补其他学科的短板,没想到自己的优势学科也没考好。他一度很消沉,学不下去,每天惶惶不安。心理老师运用改释法告诉他,这时出现失利是好事,提醒你依赖于某一学科的优势提高成绩不可行。如果这次考试失利出现在高考冲刺前,留给你调整的时间就很少了。他听了之后很受启发,认为自己确实存在侥幸心理,于是迅速调整心态,将压力转换成了动力。
备考后半程,压力会逐渐增大,考生要学会调整心态,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压力,积极应对压力,让压力促进自己学习,平稳冲刺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