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社会考试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0-11-22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李鸿江


    社会考试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选拔人才、提高公民素质、控制人口流动、调节社会分工、配置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需要我们继续创新发展思路,适应社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推进社会考试科学发展。
      一、发展社会考试,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建设
      北京社会考试工作按照“建立服务型工作机制,提供优质考试服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首都服务”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充分发挥首都教育优势,承接、合作开发水平测试、技能考核和资格认定等非学历证书考试,目前开设社会考试项目近30个,每年参加各类考试的人数超过50万人次,初步形成立足教育、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服务人人的首都社会考试局面,推动了教育公平,带动了教育培训市场,促进了首都教育教学改革,在首都经济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都社会考试始终贯彻“三个坚持”的工作方针:一是坚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二是坚持为行业服务,三是为经济社会服务。
      几年来,我们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理念,从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标准体系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入手,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加强管理,使各项考试工作顺利完成。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科技考务。全面提升信息化对考试管理的服务支撑能力,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报名、考试、评卷、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等领域的应用。2009年,口语标准化考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北京英语口语证书考试实现全程电子化管理。质量管理的理念和科技考务管理手段的引入,确保了考试工作质量,维护了公平公正社会考试环境,提升了社会考试的社会信誉。
      二、加强战略思考,准确把握社会考试科学发展新要求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提升了首都的国际影响力。2009年,北京将发展定位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高的标准推动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亟需对首都人力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北京正在制定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实施首都教育现代化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首都教育发展新跨越”的战略目标,未来十年,北京将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融通多种资源,构建市民终身学习平台;创新学习制度,推进不同体系之间的学习成果共认;开发教育产品,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培育学习机制,提高市民主动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绘制了宏伟蓝图。
      社会考试作为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知识和技能资格认证的教育形式,它不但伴随着人的学习和工作全过程,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服务,同时也对国家甄别人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全民素质服务。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为社会考试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社会考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从有利于形成首都现代教育体系、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构建学习型城市出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升服务为重点,推进社会考试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为首都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新贡献。
      三、创新发展思路,推进社会考试科学发展
      面对首都经济社会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首都社会考试工作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深入研究、创新发展思路,推动社会考试科学发展。
      (一)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推动专业化建设
      质量是考试的生命。提高质量是社会考试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要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逐步实现从追求规模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转变,以提高考试质量为重点,加强考试机构自身建设,构建组织机构专业化、管理措施制度化、人员队伍职业化、工作流程标准化、测量评价科学化、服务保障社会化的社会考试工作体系。要牢固树立“三种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
      1.树立质量意识,这是确保社会考试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制定社会考试工作质量目标和方针,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社会考试各工作环节的管理程序,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加强过程控制,完善绩效考评,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考试管理保障考试质量。
      2.树立服务意识,这是确保社会考试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考生为本和为社会行业服务的工作理念,把为考生和社会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考生的发展和行业选拔人才提供考试服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宣传考试项目,不断拓展宣传的领域和途径,大力推广考试项目,不断提升社会考试的社会影响,为考试项目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满足社会对人才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考核的需要,不断推广、开发新的考试项目,并逐步形成满足不同需要的社会考试项目体系;三是为考生提供人性化的考试服务,方便每一个考生接受社会考试,享受考试机构提供的报名、考试、成绩发布以及个性化诊断性评价等过程周到的服务。
      3.树立创新意识,这是社会考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加强考试研究,特别是加强考试测量与评价的研究,一是要充分挖掘考试数据,扩展考试数据的使用领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考试情况和考生情况;二是要科学应用考试评价成果,对考生知识、能力、特长和潜质等作出诊断性评价,使考试超越简单的分数甄别而得到功能扩展。
      (二)深化社考改革,促进社会考试全面协调发展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建立完善适合考试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好考试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促进各级各类考试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北京正在研制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创新学习制度,推进不同体系之间的学习成果互认”的发展目标,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成人教育招生办法由地方确定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源下降的新形势下,北京启动了成考、自考、社考三考统筹改革研究工作,重点探索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实现由单纯的学历教育考试向学历教育考试与非学历教育资格证书考试并重转变,由重视考试过程向考试过程与教育过程并重的转变,推进成考、自考、社考不同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试点工作。社会考试作为检验考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化证书考试,着重考核人的职业资格和执业能力,是对国家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具有制订标准和代表国家甄别人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社会功能,这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教育考试所不及的。在成考、自考改革中,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中,引入社会考试考核考生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实行“双证书”教育模式,是社会考试服务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也是社会考试主动服务社会、行业的具体体现。北京社会考试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北京成考、自考、社考三考统筹改革为契机,深化社考改革,不断研发社会考试项目,拓展社会考试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考生,服务社会,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提升主动适应首都发展需求的能力
      服务首都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优质考试服务,逐步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培育人文精神、符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职业发展需求的社会考试服务机制,是社会考试的重点工作。
      一是根据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国际间的多元合作关系,通过对各类考试项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调查分析,不断调整、完善、充实和开发考试项目,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拓展服务的领域。
      二是以建设“环渤海教育圈”为契机,进一步拓展服务的领域和空间,加强区域合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人才结构调整升级。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政策管理优势,建立系统间长效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团结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促进区域社会考试共同发展。
      三是充分发挥首都国际影响力,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学习国外社会考试的先进理论,借鉴其灵活的市场运作经验,继续引进优质考试项目,也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适应国际需要的社会考试产品,增强证书的国际通用性,形成首都社会考试参与国际教育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四是按照《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努力培育社会考试的资质水平认证功能,适应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开拓社会考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推动建立社会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促进非学历教育证书考试引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构建“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从而为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职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教育事业描绘了美好蓝图。树立发展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坚持创新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践行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构建起集培训、考试、测评及研究于一体的社会考试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服务。社会考试,任重而道远。
     (本文为作者在第七届社会考试论坛上的发言,刊登时有删节。)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