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主阵地”  用好“指挥棒” 北京以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发布时间:2024-01-11 期号: 1752期

回归“主阵地”  用好“指挥棒”

北京以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日前,北京市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暨教研工作会,交流展示一年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成果经验,谋划部署2024年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等重点工作。五育融合、评价牵引、协同供给正是北京以课程改革推进教学评有机衔接、以改革创新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五育融合  用好身边“活教材”

“我觉得解放军叔叔是最可爱的人。”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我身边的抗洪救灾故事”主题班会上,孩子们用黏土作品感谢心中最可爱的人。2023年暑期,北京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门头沟、房山等受灾区各学校将弘扬抗洪救灾精神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大思政课”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开学第一课,班团会,跨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让抗洪救灾中的感人故事,化作了最有说服力的现实“教材”。

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为切入点,丰富竞赛活动,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强化资源供给……北京市持续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有效带动中小学生动起来、体质好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说:“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体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运动场就是最好的育人课堂,要让每一个孩子站在运动场的最中央。”

北京市广泛开展学校美育工作。2023年以来,市教委和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美育芳草”青少年艺术节,进行了60余场学生专场演出,涵盖110余所学校,近6000名学生登上大剧院舞台。未来,市教委将继续统筹利用好在京美育资源,为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提升,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

中小学校园里,一个个劳动实践园落成,富有地域特色、凸显学校特点的“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各区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积极做好劳动拓展课程规划,实现了多层次劳动课程体系;积极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700多家资源单位为学生提供2000多门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得到全面记录。“下一步,我们要形成对内对外的新型劳动教育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在校内要跨越学科边界,渗入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对外要跨出校园边界,渗入到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中。”北京市委教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说。

 

评价牵引  回归育人“主阵地”

2023年7月,北京市聚焦基础教育改革真问题,启动中小幼教师暑期全员实训。干部教师围绕新课程改革、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考试命题、课后三点半服务、综合实践、体育美育等基础教育领域的真问题,完成暑期“充电”,以实训夯实教师教书育人基本功。

接地气、能解渴、有实效,为期两个月的“全员实训”迅速转化为“全员实干”,形成2000多个优秀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命题设计、班队会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设计等案例成果。干部教师收获的新理念、形成的新思考,成为新学期课堂上的生动实践。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教-学-评”一体化综合改革持续推进。2023年9月,北京市以“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的思路推进中考改革,改革考试方式,调整计分方式;10月,启动“中考改革质量月”,教科研部门、责任督学下到各个学校,针对评价方式有调整的学科进行研讨和听评课;12月,进入“中考改革评价月”。李奕说:“我们希望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做减量、提质量,引导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引导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按照高质量发展需求,首都教育绘制了改革“时间轴”,学校课堂也了发生实质变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地理课上,学生为旅行社制定私人旅游路线;通州区运河中学东校区生物实验室里,学生利用面团、牛奶、花生、橙子等,动手操作实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园里成熟的柿子成了生物课、劳动课、美术课等多门课程的重要素材。

课堂上生活气息更浓了,趣味实验更多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多了……教师在真实场景中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和运用知识,用评价“指挥棒”,回归校园、课堂育人“主阵地”,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

 

协同供给  构建育人“新载体”

北京致力做好“大减法”,减少低效、无用、多余的学习和考试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用实“小加法”,将兴趣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嵌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过程中。未来,本市将进一步扩大高中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和学区的作用,使之成为新的育人载体,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探索首都特色的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北京市已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命名首批18家北京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未来将按照大构架建设、小切口试点原则,推动建立市区校三级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集纳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在学员发现、课程开发、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载体、新赛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资源数字化,东城区将博物馆虚拟场景引入平台,利用多重技术让文物全方位呈现在学生面前……北京探索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育人质量提升,为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北京市将进一步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完善资源开发、更新、质量保障和共享机制;统筹实际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互动关系,研究新情景、新场景、新赛道、新方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效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和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年”,启动!】

2024年,北京市将启动“课程改革年”。市教委将建立课程教学实验机制,在全市设立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集团),支持一批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教与学方式变革等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研究与实践;鼓励高校实验室、职业院校实训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向中小学开放,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科学教育资源平台;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升命题科学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持续开展教师全员实训;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助力打造名师团队支持下的“双师课堂”。

【名师专家谈课改】

刘继忠(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做好科学教育课程实施。基于科学教育跨学科学习的特点,三十五中科技创新教育整体采取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形成了“基于课标聚焦科研成果真事件、基于科学大概念链接真实科研情境、构建驱动问题任务串激发学生思维”三步走实施科技项目课程的思路。

 

陈嘉熙(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

作业是日常学习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更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越是日常的、基础的,越是关键的、影响深远的、意义重大的。怎样让作业设计这顿“家常饭”做得有营养、有品位?怎样让作业实施这项“基本功”达成“教-学-评”一体化闭环?培新小学英语团队在市区的引领和指导下开展单元作业设计与实践,用小作业撬动大发展,小中见大,喜悦无限。

 

姚守梅(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集团化办学对于扩大优质资源高效配置、推进教育质量优质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海淀区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快优化教育布局。截至目前,海淀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已达42个,涉及140多所中小学,近29万名中小学生在教育集团内就读。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