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契机推进中考改革

发布时间:2007-04-02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臧铁军

  又一年的中考临近了。与往年相比,2007年中考的意义具有很大不同。
  中考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唯一带有升学选拔功能的大规模考试,一直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所瞩目。这些年,随着教育的发展,中考的性质和功能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在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普及后,中考不再具有淘汰功能,因为每一个希望继续学习的学生都能保证有学上;中考的选拔功能也在大大弱化,主要任务是把考生按公平公正原则分配到各个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类学校去;由于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中考的学业考核功能不断增强,评价功能也被重点开发应用起来。当然,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发迫切,改革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中考紧张激烈的竞争局面,中考与招生中的新矛盾也不断出现。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轮新的课程改革,考试改革是推进或制约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2005年,海淀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北京首批进入新课程的中考改革实验,2006年又有少部分区县单科进入中考改革实验,2007年,北京除少数区县的个别学科外,绝大部分区县都将采用课改后的“课标卷”考试,这标志着北京新课改又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考试改革的目的是为学校营造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新课程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都力求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求中考中招工作从指导思想到考试内容、招生录取方式上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起到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的作用。
  虽然考试形式的改革总是先声夺人,但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考试改革的核心是考试内容的改革。这就需要中考命题必须扣紧新课程的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导向和要求,努力提高命题质量。比如,要更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题目取材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力求能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结合具体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运用;适当减少机械记忆类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而不只是记忆一个个知识点;同时,命题中要落实新的课程目标,重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并在试题中积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因素;试题还应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不仅是课程实施的规定性文件,也是制定考查标准、确定考试内容的依据。因此,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而不依赖或偏向于某一版本教材,应该成为一个命题原则。
  中考试卷的命制必须有专业测量技术的保障,全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在总体难度的把握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中考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得到肯定和鼓励,尤其不能在题目的繁、偏以及技巧上多做文章。
  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把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作为招生的一项主要依据,并提供给各招生学校。学校招生时除参考学业成绩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学习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目的是发挥评价对日常教育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提醒”学生既全面发展,又培养个性特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
  中考改革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从改革的大方向上看,中考改革也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考试招生体系。该体系要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注重考试成绩,又注重平时成绩和特长,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纪录。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