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研究总报告

发布时间:2024-03-27 期号: 1765期

编者按: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具有哪些特点?考生学业表现如何?对今年的备考、教学有哪些启示?北京考试报特邀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从2023年试题总体情况分析、考生学业表现分析和对教师教学的建议三方面进行阐述,为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研究总报告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初中学考”)文化课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9个学科。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道德与法治7门学科考生为初三学生,考生人数达10.4万人;地理、生物2门学科考生为初二学生,考生人数达11.3万人。语文、数学及英语学科试卷满分值为100分,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学科试卷满分值为70分;英语学科的笔试满分值为60分,听说机考满分值为40分。

2023年的初中学考是2021年北京市实施“两考合一”改革以来的第三次考试,也是在本市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的第一次考试,考试组织与实施平稳顺利,阅卷工作科学规范。考后,北京教育考试院在第一时间通过《北京考试报》及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各学科试题解析,主动向社会传播命题理念,正面引导舆论。

一、试题总体分析

2023年初中学考命题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注重发挥育人价值,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试题命制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同时也渗透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将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有机整合。试题注重全面考查、注重对基础的考查、注重对考生发展潜能的考查,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出来,把学生自信考出来,把课堂表现考出来,把实践能力和阅读能力考出来。试题突出素养立意,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培育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试题强化价值引领,多学科协同育人

2023年初中学考试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多学科协同配合,共同回答了“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考试的育人载体属性更加凸显。语文、数学、英语等9个学科试题立足学科特色,协同育人,精选试题素材主题,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直接考查或间接引领,强化对考生的价值观引领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充分发挥试题的育人价值,在考试这个特殊教育环节中进一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如道德与法治学科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突出政治性、思想性。试题通过设置二十大主题、红色主题教育等考点,直接考查正确价值观,引导考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历史学科试题通过设置儒家治国理念、党领导人民反侵略斗争历史等考点,直接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掌握程度;通过设置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历程的考点,加深考生对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理解和认同。语文学科试题坚持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试题选材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学经典、航天精神,促进考生在优质文化资源的浸润中增强文化认同、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英语学科将积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批判食物浪费、科学合理使用手机等主题融入不同题型的语言素材中,引导考生在完成语言任务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理学科在试题中融入载人航天、气象探测、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成就、城市发展理念等主题材料,引导考生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增强科技自信,也加强了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命题坚持与教学一致,“教学评”有机衔接

基于考试开展学生评价活动的基本逻辑前提是考试与教学的一致。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考试题严格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情调研,统筹兼顾不同版本教材使用情况,从考试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控制方面坚持与教学保持一致,严格遵循“以学定考”。试卷中不存在偏题、怪题或超出课程标准的难题,体现了“走大道、求大气”的命题特点。试题强调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减少机械记忆与模式套用性的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形式与内容体现回归教材、回归课堂,试题素材有的直接引自教材,有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改编,有的取自教材的延伸阅读材料;情境主题密切关联或再现考生课堂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如语文学科的古诗文阅读直接使用教材课文,作文试题的导语使用课文内容,启发考生借助课内阅读构思考场作文。物理学科试题的图文素材有近20处源自教材,试题从问题情境、问题创设、拓展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化学学科取材自教材及课堂原型活动的试题分值占比约为30%,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化用教材素材的试题分值占比约为40%,强调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简单应用;活用教材原理的试题分值占比约为30%,强调方法原理的迁移应用。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学科试题也大量使用教材的文字、图表、地图等内容,或将教材资源转化为试题考查的问题情境,或将教材观点直接、间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支撑,引导教学用好教材资源。同时,通过依标命题、考查基础、回归教材与课堂等多项措施,初中学考立足教育考试领域的业务特点,做好“提质”“增效”,助力“双减”持续深化。

 

(三)试题关注学科实践,素养立意凸显

2023年初中学考试题坚持素养立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强化学科实践。各学科试题通过真实、典型和适切的情境设计,将考查目标置于考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际背景中,引导考生在真实情境下应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学科实践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科思维。试题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具体表现,关注学科本质,综合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进一步发挥素养立意的教学导向作用。如数学学科通过设置“节水策略”“艺术品加工劳动实践”“装裱对联”等现实任务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数学思想从现实任务中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表征数量关系,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英语学科的语段表达题,选用考生熟悉的学习和生活情境,设置“邀请友人参加活动”“叙述学校社团活动经历”等语言任务,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去记录事件、表达情感、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物理学科试题选用考生熟悉的光现象、体育锻炼、浮力秤制作等设置真实任务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物理概念与规律解释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用物理知识“解题”转向“解决实际问题”;试题中加大探究性任务,此类试题分值占比超过50%,通过典型实验情境来引导考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学科试题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实、化工生产流程等为素材,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解释化学现象、论证实验方案、收集证据、证明结论的能力,引导考生把握“宏—微—符”三重表征的学科特质,发展科学思维。生物学科试题通过设置改进馒头发酵、栽种柽柳降低风速、微针贴片用于治疗心梗患者等任务情境,引导考生从多角度探究学科问题,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四)试题巧妙融入北京元素,首都特色鲜明

2023年初中学考试题积极选用能够展现首都面貌和北京特色的主题素材,呼应新时期对首都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在试题任务情境中积极融入北京元素,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在试卷中予以体现。考生在阅读素材和作答试题过程中,再一次深刻认知家乡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感受北京在文化、经济、科技领域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新风貌,增强作为首都青年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语文学科将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作为试题背景;作文题目直接考查考生对北京的认知与情感,要求考生读北京这本“书”,引导考生思考北京的风物与精神、历史与文化、习俗与礼仪,北京元素既是试题背景,也是写作内容要求,考生在审题与写作过程中不断升华对北京的热爱之情、树立建设北京的责任感。历史学科在试题背景中融入了抗日战争遗址以及元、明等朝代遗址公园等内容,充分挖掘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道德与法治学科在试题中融入了北京市社区“微治理”、中关村论坛、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等内容,地理学科的综合题设置了“古都赓续新篇”主题,试题背景材料中融入北京再生水利用、“三城一区”高新基础产业带等内容,展现新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新成就。

 

二、考生学业表现分析

考试成绩数据及作答情况表明,2023年考生对于试题的适应性较好,基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学科问题,展现了较好的学科基础,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考生初中三年所学。9个学科的全卷得分率(英语学科含听说考试)都分布在0.8左右,与往年基本持平,个别学科得分率有小幅度变化,总体上考生的学业表现比较平稳。考生在语文、英语学科的选择性试题上的表现也比较鲜明地体现他们个性化的能力结构特点,不同考生群体的学业能力展现得更加全面。低分数段、中高分数段考生在学科基础、知识应用、高阶思维与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与不足。

 

(一)低分数段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存在不足

基于考试数据统计结果、考生实际作答情况与典型错误,同时结合一线教师及教研员的调研反馈情况,我们发现,低分数段考生,特别是不及格考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不牢固、学科基本思想或思维方式仍未建立的问题。这些考生在作答以识记、理解、简单应用为考查目标的试题上仍然存在困难,难以快速或有效提取知识用于分析、解决问题,即使这些试题较容易、得分率已达到0.9以上。这反映了低分数段考生在基础知识的储备、基本技能的训练、知识的简单应用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教师给予关注。例如,部分考生对于外语学科的词汇基础、语法基础、语篇常识基础不熟练或未掌握,书面表达中基本句型语法错误较多;部分考生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本概念模糊,不能准确识记或理解,基本的公式、定理、实验操作基础等不熟悉;部分考生对于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从试题情境中提取信息准确界定问题能力不足等。

(二)中高分数段考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高阶思维与认知技能仍有欠缺

中高分数段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好,在应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常规的、结构良好的试题任务时表现较好,但在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学科高阶思维与认知技能掌握上仍有欠缺,对于思维链条长、思维含量大、创新性要求高的试题任务仍难以完成。对于情境设置较复杂、材料信息阅读量大或材料信息指向频繁变动的试题,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科普短文阅读;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学科的材料分析,部分考生不能灵活、准确把握,或者因为材料阅读方式不当而浪费时间,或者因思维稳定性不足发生提取信息失误,或者由于学科思维缺乏而不能准确界定问题。部分考生对于联合考查多知识主题、涉及认知技能多、思维品质高的试题作答困难,在知识的综合运用、高阶思维和技能分析运用方面仍存在不足。部分考生,包括一些高分数段考生,在处理探究性问题、复杂问题情境时,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

 

(三)考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与使用存在提升空间

根据考生的具体作答过程和一线教师反馈,我们也发现,对于某些问题解决自由空间大、可选择路径多、背景材料信息量大的试题,可能有多种方案,不同方案在问题解决的效率、准确率、认知挑战等方面差异较大,导致问题解决的效果截然不同。部分考生还不能采取合理策略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界定问题、采取合理策略解决问题。例如数学、物理等学科,有的考生因为选取的问题解决思路不合理导致徒增计算量、产生不必要的计算错误、推理判断不完整,或者因策略不当导致时间不足而无法答完试题等情况。又如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学科,有的考生在阅读图形、表格或文字材料时很随意,存在信息提取错误,或遗漏关键信息,或抓不住问题本质等问题,无法快速抓住材料中的问题线索、界定学科问题。再如,英语学科,有的考生面对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中稍有挑战性的试题,不能有效利用语篇常识、上下文线索来帮助确定答案;语文学科,有的考生不会使用文本阅读策略、抓不住答案关键点,作文题审题随意,忽略材料线索和提示性信息,导致作文立意不佳。

 

(四)考生存在问题的

主要因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考试活动发生过程来看,主要包括试题因素、考生因素、评分因素、教学因素等。试题因素涉及试题的难度分布、情境设置、选材特点、设问方式、考查内容与教学的衔接性等;评分因素包括评分标准设置、评分过程的质量控制、评分者宽严度等;考生因素涉及知识结构特点、能力水平、学科思维品质,以及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风格、情绪调节、自我管理水平等;评分因素涉及评分标准的制定、评卷员对评分标准的把握等等;教学因素涉及课程标准的落实、学科思维的培养、学科实践的指导等。以上因素中,有的直接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有的通过影响考生的考场状态间接影响考试成绩。教师在对学生的问题表现进行分析时,要坚持经验与数据相结合的原则,基于对试题的深入研读与解析、考试数据统计结果,结合考生的实际作答情况以及自身的教研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表现进行客观分析并合理归因,探讨背后可能存在的教学层面的影响因素,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特别是对于低分数段考生或不及格考生的学科基础薄弱、学科思维缺失、学科基本技能不熟练等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分析考生的学习活动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补救措施以及差异化教学策略,有效提升这类学生的学业水平。对于高分数段考生,也应深入分析考生的作答表现,综合运用出声思维、典型错误分析等方法准确把握这类考生在高阶思维形成、知识灵活应用、学习策略使用、创造性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具体特点和不足,给予有效指导,这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发力点。

另外,2023年初中学考加强了阅卷质量管理,考试成绩数据回归常态,个别学科的考试成绩数据较往年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考试数据对于考生能力、潜在问题的反映更加真实。考试数据“蕴藏了”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需要学科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充分解读、结合学生表现具体分析,才能使考试数据的教育价值最大化,这也是考试发挥积极教学导向作用的重要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统计结果的影响因素众多,教师应谨慎看待,在使用及解释数据时保持客观理性,将数据置于试题特点、考情、学情等背景下综合分析,既要善于利用数据为考生学业表现存在的问题提供量化证据,又要善于借助数据反映的量化趋势识别出考生潜在问题的线索。北京考试报告仅概括给出考生在各学科表现出的典型问题和不足,对于不同学科数据统计结果的进一步解读、对相关问题深入详细的分析,请参见相关学科评价研究报告。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研究总报告

(上接第5版)

三、对教学的建议

北京考试报告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旨在进一步发挥考试的教学导向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改进与提升。基于对试题特点、数据统计结果以及考生学业表现的整体分析,针对考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目标及考试评价导向

课程标准是教学、考试命题、评价的共同依据,是教学、考试、评价各环节都要遵循的纲领性文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2019年发布)都明确提出,初中学考命题要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考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试题体现了素养立意和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对教学内容、评价与考试命题的指导。2023年9月,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新的考试方案从2023年升入初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实施,2023年的地理、生物学科命题是最后一次使用2011年版课程标准作为命题依据,其他7个学科2024年最后一次依据2011年版课程标准命题。2025年,全部学科启用2022年版课程标准作为命题依据。教师应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认识新课程标准对前一版课程标准的继承与发展,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理念和学业质量标准。

“双减”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初中学考命题要坚持“以学定考”;新课程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初中学考命题实践也一直坚持“以学定考”,各学科试题或直接、或间接、或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内容,“回归教材、回归课堂”信号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回归教材根本、强化课堂学习,注重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

另外,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部分,都设立了独立的章节明确考试评价导向,对初中学考的考试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具体命题流程等作出明确的建议和规定,并提供具体的样题范例,这些建议和规定既是初中学考命题的指导精神,也是命题遵循的具体原则。教师在钻研试题命题理念的同时,也应加强对课标中“评价建议”的研读和领会,应站在“教学评”一致的高度解读命题理念、评估试题质量,准确把握考试传递的教学导向信息,对于试题的分析和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有关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问题情境等属性。最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关键人,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都需要他们具体落实,教师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教研部门及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为教师提供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专题培训,特别是关于测验数据的分析与使用、数据结果的解读与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学业质量标准解读等关键问题的操作性指导,发挥好教研与教师培训的专业支持作用。

 

(二)强化任务情境的解读,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方案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科实践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倡导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科探究、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建议试题要注重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关的初中学考命题工作文件也都明确提出,试题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23年初中学考的各学科试题,都通过设置真实的、考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加强对考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可见,无论是课程培养目标,还是考试评价导向,都关注学生素养的重要方面——问题解决。考试中的“问题解决”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但考生面对复杂试题情境,解答试题所经历的思维过程与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致的,是问题解决能力的直接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识别问题、利用学科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强化学科思维品质,提升学科实践水平。

问题的情境化是当前试题的重要特点,也是试题命制的趋势。合理、巧妙的试题情境设计,既潜移默化地将育人价值融入学科试题中,又保障了对考查目标的有效测量,实现了从“解答试题”到“解决实际问题”考查思路的转换,落实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对情境信息的解读,尤其是对复杂情境信息的准确解读,是学生审题能力的直接体现。在考试场景下,准确审题本身就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也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应学习、研读任务情境设计的思想和技能,在学习任务设计(包括课堂任务、作业任务、测验任务等)中,要强化情境设计,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探究性、综合性,要服务于任务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情境细节,避免信息冗余,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情境设计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充分利用文字、数据、图片等呈现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情境信息的解读能力,引导学生对情境信息增强敏感性,积极运用学科思维对情境信息进行解读,善于从复杂情境中梳理并抓住关键信息、问题线索,准确界定学科问题。

 

(三)注重学习策略指导,

培养学生高质量地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是知识迁移、实践应用的基本体现;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选择并使用合理的策略,则是更高水平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体现。新课程方案强调,要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相关学科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注重考查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提醒教师,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基础上,可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灵活、创造性地、高质量地解决问题。在查阅答卷及与一线教师考后交流中发现,部分考生存在考试时间分配不合理、漏答容易试题、作文作答时间不够,主观题作答不规范、答案输出随意无章法,没有“结构化”意识,答案表述不规范、论述观点随意、文本逻辑混乱,对于试题中的问题解决线索不敏感,缺乏问题意识,对作答试题过程的反思或自我监控意识缺乏等问题;部分考生由于考前过于焦虑、在考场上过度紧张而导致发挥失常;还有部分考生对于试题审题马虎大意,对问题线索考虑不全,对稍有认知挑战的试题不愿多思考就放弃,等等。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习惯不良或者学习方法不当,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在“学会学习”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

初中生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能主动选择并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考试管理策略、情绪调节策略等。学习策略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学业水平的考生都具有适用性,同时学习策略的恰当使用也是提升学习效率、为学生减负的有效途径。认知策略主要是关于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元认知策略是更高级的策略,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策略对于各学科的知识建构、能力养成都是重要且必要的,特别是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更能帮助学生自我计划与管理、自我监督与调节,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水平。

  初中学考兼顾毕业与升学功能,教师既要关注低学业水平学生的毕业需求,也要关注高学业水平学生的升学需求,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强调试题的情境化,这对学生读题、审题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快速地从情境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从复杂图表及文字中借助关键信息界定问题、获得解题线索,运用语篇常识及语境线索提升语言学科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等。在基础知识学习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学习策略建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要正确解读考试中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的做法,这并非否定记忆对学习的重要性。记忆对于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如基本概念、定理、词汇等)都是必要的,是学科高阶思维建立、高阶认知技能形成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科学记忆方法和策略来提升记忆效果、减轻学业负担,在复习备考中采用符合学习心理规律的方法安排复习进度;教导学生减少机械记忆,不能用记忆代替思考,更不能用背诵来取代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另外,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而言,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特别是对于高学业水平考生,可以建议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或问题解决过程中预先制订计划,加强学习过程或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与调节、反思和总结,成为高水平的自主学习者。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