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年培养700余万硕博研究生

发布时间:2022-06-21 期号: 1644期

本报记者 孙梦莹

 

  6月14日,教育部举行了“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十年来,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专业结构: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即将印发实施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十年来,研究生教育紧密服务“四个面向”战略部署,持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善。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中医等一批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由1个调整为8个,形成了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为进一步支撑知识创新、科技服务和产业升级,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新版目录即将印发实施。

  重点学科领域不断加强,理工农医类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2年的1944个增至2575个;“双一流”建设中,理工农医类学科占比达78.5%。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持续加强,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冷门绝学”得到传承发扬。

  研究生教育在国家急需领域主动布局人才培养项目,在交叉学科领域创新机制,区域布局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放管相济,更加灵活。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周期由10年缩短为5年,放权32所高水平大学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赋予所有单位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权限。

  教学培养:自主培养研究生已成创新主力军

  洪大用介绍,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超过30%为在读博士生;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我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模式更加成熟,坚持开门办研究生教育,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培养,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水平企业联合培养的格局逐步形成。认定建设了108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探索了农业硕士“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带动全国高校建设300多家;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广泛认同。

  随着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不断加强。2019年以来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强化质量监管。持续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2014年至2021年撤销103个学位授权点,196个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加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

  体系构建:“双一流”建设有力推进

  “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力军。“双一流”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带动一流大学体系加快构建。

  建设高校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连续取得重要突破。建设高校已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3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的主要支持单位中,有11个来自建设高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多个高校智库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和培育单位。建设47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马藏、儒藏、清华简等一批重大学术研究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经过不懈努力,首轮建设总体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若干所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洪大用介绍。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