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时评 大学城与大学乘

发布时间:2018-05-16 期号:

铁 铮

  融合,是当今热词之一。媒体融合、业态融合、跨界融合、深度融合……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唯独大学之间的融合和渗透鲜有人提。一所大学加一所大学,折射出的效应往往大于两所大学。通过大学之间的深度融合,而不仅是空间上的大学城,就一定能变成大学“乘”,体现效益的倍增。

  中国大学数以千计,大多是各自为战。近年来陆续建设了众多的大学城,在北京就有良乡大学城、沙河大学城等。如果这些大学城能打通校与校之间的藩篱,让学生共享各校资源,无疑会对学生成长有益、对教师交流有益、对各校发展有益。

  其实,北京就有大学相互融合较好的先例。在学院路区域,聚集了不少高校,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行业性高水平大学。虽然这些高校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但学科门类不够齐全,优势学科相对稀疏。1999年,当时的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后来逐步扩展到20多所。这个共同体以资源共享为途径,使学生上一所大学,能享受多所大学的教学资源。

  然而时至今日,一些学校陆续建设了二校区,学生要从沙河、房山等偏远校区跑回学院路本部上课,大大增加了精力、财力、时间上的成本,使得不少学生放弃了选课。情况发生了变化,教学共同体如何发展是个新问题。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如真正想解决时空距离的问题简直不算事儿,关键在于是否树立了融合观念。

  大学之间的融合发展能够成为趋势和潮流,对于加速“双一流”建设有特殊意义。树立融合新理念,对大学管理者而言是当务之急,相互支撑而不互挖墙脚,相互借力而不追求为我所有。形式多样、途径多条、方式多种,只要是想融合,就能够找到合适的途径,产生显著的成效。

  对此,我们抱有强烈的期待与期盼。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