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  立足“研究” 面向创新深入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访北理工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

发布时间:2021-11-15 期号: 1588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苗 露 文并摄

 

  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承担着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研究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如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又有哪些全新举措?对此,北京考试报记者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对这些问题进行提问。

  从“研”出发

  重视学术创新培养

  记者:“研究”对于研究生而言意味着什么?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又对研究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王军政:研究生顾名思义是进行“研究”的学生,“研究”对于研究生而言非常重要。研究意味着之前没有现成的技术,所以研究生在学习阶段要从事研究工作。由于研究生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它的类型非常丰富,学科门类繁多,因此不同学段、不同类别的研究生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不同。

  作为研究生,首先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特别是在专业基础方面。其次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创新的研究方法。除了这些基本的要求外,研究生还需要具有自学能力、信息鉴别能力和创新思维。

  自学能力方面,当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领域。对于研究生而言需要在科技飞速发展进步的时代,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要通过不断学习,以满足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信息鉴别能力方面,研究生需要具备从大量的知识信息中遴选出所研究领域信息的鉴别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所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创新思维方面,作为培养单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深层次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具备一种追求卓越、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在我看来,这些应该是一个优秀研究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也是对研究生提出的要求。

  

  记者:学校如何将“研”贯穿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王军政:对于研究生,第一个培养过程是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第二个培养过程是交流实践的过程。第三个培养过程是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结合科研项目,在自己的领域里做一些创新的研究工作。第四个培养过程是撰写学位论文。当然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一些国内或者国际学术交流,还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创新。

  在课程培养方面,研究生阶段更注重智慧教育培养。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同于本科生,它不是“满堂灌”的形式,它一定要体现交流研讨和创新思维。所以在培养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学生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怎样的研讨交流。还有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如学术交流、文献资料查阅等。学术交流是要求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能聆听本领域大师或者优秀学者的报告中的一些创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其次是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新等。

  事实上,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完善和改革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严把出口关

  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记者:当下研究生报考人数不断增加,学校在研究生招生选拔方面有哪些改革举措?

  王军政: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学生是优秀学生?怎么吸引优秀学生?怎么选拔优秀学生?这实际上是研究生招考过程非常重要的三个问题。研究生招生的政策性很强,同时又要体现公平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当下研究生招生分为推免招生和统考招生两种方式。

  推免招生一般是在每年的9至10月进行。推免生一般需要获得本科院校的推免资格,才能到目标接收单位参加复试。一般来说,在复试阶段会对其专业基础知识、综合科研能力、外语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统考招生,有初试和复试环节,对考生进行考察。

  在招生的过程中,学校也一直在思考应当如何进行人才选拔。首先是命题,除了国家统一命题科目,在自命题科目的命制过程中,每年我们都会统计分析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还会对题目的科学性进行评估,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研究生选拔的公平、公正。其次是在复试方面,我们一方面会在复试过程中提高复试比例,让更多考生进入复试环节;另一方面在复试考察方面,我们也会进一步对考生的专业课知识、外语水平等综合能力进行考察。

  总体来看,优秀生源是研究生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也在通过不断完善招生选拔环节,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同时,选拔优秀的研究生生源。

  

  记者:学校在研究生培养的“出口”方面,如何把关?

  王军政:在“出口”方面,北京理工大学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位论文的撰写情况和论文质量进行把关。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我们会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能力、写作规范和数据分析能力等。在学生完成学位论文之后,我们会对论文整体进行把关,主要评阅方式有盲审和明审两种方式。北京理工大学现在执行的是盲审的论文评审方式,即评审专家收到的论文不会显示任何论文作者的个人信息。在我们看来,这种评审方式能更好地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把关。

  此外,我们的硕士学位论文除了全部参加校内盲评外,部分还会抽送到校外参加抽检,让其他高校的导师评阅。博士学位论文我们是在教育部学位发展中心平台上进行评阅。通过盲评,我们能很好地对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

  通过评审后,我们还有最终的论文答辩环节。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答辩委员会会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答辩过程中答辩老师所提的问题,研究生必须在申请学位之前进行修改,修改完成通过后才能授予学位,从而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研究生在学位授予完成毕业后,学校还会对他们的就业情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追踪,根据问卷反馈情况来评判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效。

  明确责任

  做好选才育才成才工作

  记者:您认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军政: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在北理工的新任导师培训大会上,我曾提出“D-3E”的研究生教育理念,D代表Duty(责任),三个E分别指Election(选才)、Education(育才)、Elite(成才)。

  这其实也从侧面强调了导师的个人责任。导师要做好学生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要从严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提升。这是对导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在选才方面,因为选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导师的作用外,还有相应的政策要求。导师需要做的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要求下选拔优秀的学生。在育才方面,导师主要是落实育才责任。每位学生的个性不同,导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进行指导,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及时给予反馈。做好选才、育才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学有所成,助力学生成才。

  

  记者:您在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研究生导师角色?

  王军政:作为一名导师,首先,学生报到的第一天我会在课题组里给学生上开学第一课。在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我讲的内容侧重点也不同。针对新生,我会讲如何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进行规划。针对往届学生,我会讲如何规划设计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于毕业生,主要是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其次,我们课题组每周会有固定的组会。我觉得这是导师应当履行的职责。无论再忙,我都会准时参加。如果确实出现出差等意外,我会委托其他的老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生来组织,开完会后再向我汇报情况。通过组会这种形式,我可以了解学生一周的研究进展,存在哪些问题等。此外,在平时还要多跟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对学生进行关怀和鼓励。学生个性不一,有的比较内向,有的比较外向,导师要不断提升指导能力,因材施教。

  最后,作为导师,针对学生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要给予评阅和评价,对于完成得好的部分予以鼓励,完成不尽人意的部分要进行交流指导。当下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我的课题组,除了我之外,还有5位导师,不同导师擅长的领域不同。我也会和其他导师多交流沟通,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融合性指导。

  在我看来,导师必须明确自己是培养学生的第一责任人。除了学业指导外,导师还是每位学生的人生导师,甚至是其他各个方面的引导者。导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履行职责,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