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访谈 首都师范大学明年新增5个硕士招生专业 ——访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王群

发布时间:2017-09-18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孟 红 文并摄

  9月13日,首都师范大学迎来2348名2017级研究生。目前,学校就读的各类研究生达75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780余人。学校2018年研究生招生情况如何?记者采访了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王群。

  

  记者:学校2018年计划招收多少研究生?有哪些招生专业?是否有新增招生专业?招生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王群:2018年,学校拟招收全日制硕士生2000余人,非全日制硕士生200余人,博士生170余人。最终招生计划以北京市下达计划为准。

  学校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专业学位招生专业涵盖应用统计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翻译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艺术硕士等9个类别。2018年学校新增5个硕士招生专业:中外政治制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校心理学、语文教育。

  学校明年将结合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在学位点动态调整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布局,加大对在读研究生出国访学和联合培养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接收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力度,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报考。

 

  记者:学校2017年研究生录取情况怎样?报录比是多少?

  王群:学校2017年共录取各类研究生2348人,包括硕士生2173人、博士生175人。硕士生中,全日制2029人,包括学术型1097人、专业学位932人;非全日制硕士生144人。

  学校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录比为3.8∶1,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为3.8∶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为4.0∶1,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为2.6∶1;博士研究生报录比为8.0∶1。

  

  记者:学校近年研究生复试录取的成绩要求是怎样的?

  王群:学校近年硕士研究生大部分专业执行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A类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少数专业(如艺术、教育、文学等学科)依照生源情况自行确定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博士研究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为:外语成绩一般由学校统一划定,专业课成绩由各博士招生院系自主划定。

  

  记者:学校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哪些学位授权点?有哪些特色学科和专业?学校师资情况怎么样?

  王群: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1984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点14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位列全国高校前60位。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世界史、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植物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美术学),还有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数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生物学、统计学、美术学),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等,北京市各级各类重点学科数量在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240余人,硕士生导师900余人,并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6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项目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11人,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高层次人才数量稳居市属高校和全国地方大学前列。

  记者:学校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怎样?主要去向有哪些?

  王群:学校为研究生就业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职业素养训练营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贡献力。毕业生就业情况稳定,就业满意度高,就业率连续五年高于95%。近来,签约单位性质前三位分别是教育系统(占61.10%)、机关事业单位(占13.04%)、其他企业(占10.72%),就业地区涉及全国26个省份,北京地区就业比例为71.27%。

 

  记者:对于想报考首师大的考生,您有哪些建议?

  王群:考生首先要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性质有清醒的认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生不同,本科阶段重在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学习,研究生阶段则重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考查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其次,研考不仅考查考生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情况,更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潜质。因此,考生备考时不能局限于考试大纲和参考书所涉及范围,也要多关注相关专业的学术前沿和动态。

  最后,考生报考前要对拟报考的专业和导师情况有基本了解。同时,对于自己的志趣、能力也要有客观的评估,再结合所学专业、学习成绩、未来规划等选择报考专业方向,提高成功几率。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