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节日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1-12-29 期号: 1601期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元旦”一词在《说文解字》上注解为:元者,始也;旦者,明也。通俗地说,“元”就是开始,“旦”就是早上的意思。元为年之始,旦为日之晨。元旦,意指岁首一天,古人称为“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通俗理解,元旦就是新年第一月的第一天,一月因此又称为“元月”或“端月”“履端”。

  很多人认为“元旦”这个节日是我们从国外借鉴而来的。其实,“元旦”一词,是我国古代的“土特产”而并非“舶来品”,中国很早就有“元旦”这一概念了。1960 年大汶口时期,在陵阳河遗址出土的灰陶上便发现了“旦”字。据说,它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提出的,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当时颛顼帝只提出了元旦的意蕴,并没有明确提出“元旦”这一固定名词。据史料记载,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最早提出了“元旦”一词:“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到宋元以后,“元旦”已不再是一个生僻的词语,当时的志书、笔记中出现的频率渐多。如宋代陆游父子参订的《嘉泰会稽志》中有一句:“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当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元旦的别称也颇为丰富。汉多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多称“元正”“元日”“元会”“元辰”“元春”,隋唐及以后又称“元朔”“岁日”,民间多叫“新正”“新年”“阳历年”等。

  那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元旦所指一直都是同一天吗?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正月初一从哪天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不统一的。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之后的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一直延续着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习俗。

  到了民国时期,元旦在这时也随着纪年方式的变化发生了变化。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迅速土崩瓦解。12月27日,各省代表举行会议。黄兴代表同盟会提交议案,建议将建立的中华民国政府改用公历。但有参会者提出异议,认为中国用农历的历史悠久,应恪守“祖宗之法”;支持者则认为改用公历,一是与国际接轨,二是与旧社会决裂。正准备去南京就职的孙中山得悉后,马上去电明确:中华民国政府必须改用公历,否则决不到南京任职。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1914年1月,北洋政府改农历元旦为春节,阳历岁首为元旦,颁行天下,阳历新年正式成为法定节日。民国初期的元旦庆典,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商界、学界及社会团体反应较为积极,会举行各种展览、游艺、宣教和慈善活动。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了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从此,新年元旦被列入法定假日。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