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之乐

发布时间:2021-12-20 期号: 1598期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教师  周伟川

 

  有些人最怕闲暇时的孤独,独处时必定要呼朋唤友,无人相陪,便焦躁不安,甚或颓废潦倒,其根源是不会独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3首五言绝句,可以称得上是“孤独的诗”,能让我们学习独处,学会享受孤独。

  柳宗元的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不全是眼前实景,人的视野没有那么宏阔,因此作诗过程中定是加入了作者的想象。“绝”“灭”完全排除了其他生命的存在,既无鸟兽,也无人踪。前两句极力渲染空间的辽阔与寂静。

  “孤舟”“独钓”写出了辽阔空间里人作为个体虽渺小、孤独,却因主人公与天地并立而极具张力,有“天地一孤舟”“乾坤一钓叟”之感。这感觉好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中的意境;又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的辽阔。在这世界,谁又能小视聚焦在这样宏大背景下的生命个体呢?

  此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感极强,我们似乎看到那钓鱼的老者形如槁木,钓竿上积满厚厚的雪,整个宇宙似乎都凝固住了。

  若改成“独钓寒江鱼”如何呢?意境全无!但这样改倒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垂钓者原本意不在“鱼”,他钓的是“寂寞”,像“老僧入定”一般和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诗人不再是独立于天地之外的客体,而是融于天地间,和天地融为一体。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一般,原本渺小、短暂的生命个体,就此变得无限而永恒。

  再看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夜晚时分,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中,四外无人。他的琴原本就不是弹给别人听的。“啸”是种什么艺术形式呢?“啸”就像是没有词的歌,极其抒情,若有内心的悲喜难与人言,长啸一番再适合不过了。宋代的苏东坡和岳飞也同样喜欢长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王维写此诗时,正值朝政混乱,但他也有无法言说的苦闷,这才躲在无人处“弹琴复长啸”,只有月亮知他的心,穿林度陌,来慰知音。王维在他的辋川别业独处时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大自然的疗愈能力真是伟大。

  同样被大自然治愈的还有写《独坐敬亭山》的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晚年的李白事业不顺,几乎被推到了整个大唐王朝的对立面,众人纷纷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他。暮年的李白经历了被排挤出首都长安的政途失意,“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蒙冤被囚的牢狱之灾,带罪流放的被辱之耻。他又一次被迫流浪到宣州,独自一人蹒跚地爬上曾数度登临、有深厚感情的敬亭山(李白一生写过9首关于敬亭山的诗),不禁萌生出人生繁华后的落寞,和被世界抛弃的旷世孤独:曾经熟悉的鸟儿都飞得无影无踪,天上的云也纷纷弃他而去,连一朵也不肯留下。但在人生的最后,没有厌弃他,且和他相互欣赏、相互慰藉的,还有眼前的敬亭山。

  很多人无法忍受孤独,诗人偏偏懂得享受孤独。天人合一,即“万物与我为一”,是中国哲学重要的思想之一。孔子感到在稠人广众里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灵魂孤独。他慨叹:懂他,能够和他交流的大概只有上天。(“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庄子也讲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意思是独自和天地、自然进行精神上的沟通。综合一下,天人合一,是一种超拔于物质生活和人群之外,心灵自由辽阔,悠然安适,陶然于天地大美的精神境界。

  3首绝句描绘的也是这样一种境界。独自一人和内心、古圣先贤、后世知音、天地自然对话。也许还会有淡淡的寂寞忧伤,但更多是精神的美好丰盈。它难与人言,却真实存在。

  感悟这3首诗的境界,能帮我们克服浮躁,学会独处。受得了孤独的人,才能更从容地作出选择,拥有更自由更美好的人生。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