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之山无止境

发布时间:2021-05-06 期号: 1552期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 李 靖

 

  时光荏苒,我已大四。过去三年来,我一直奔着保研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这个目标坚定前行,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却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能否完成目标。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审视自己本科生涯用汗水征服的一座座“有形之山”——它们更像是为了能担起优秀的期待而奋战的战利品。

  这场疫情带来焦虑和迷茫的同时,我也在积极思考,为何这一座座“有形之山”没能化解我的焦虑?我之前走过的曲折之路、付出的时间精力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反观站在最顶端的人,他们似乎受到环境的波动很小,依旧可以照着自己的既定剧本前行。对我而言,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最后也还算得偿所愿,保研成功。当我审问自己为什么选择科研作为未来理想的职业时,我才意识到,在攀登有形之山的同时,我也在攀登一座无形之山。有形之山能绝顶,它们终将化为一个个历史印记。重复填写各个表格中的“获奖经历”而让人熟稔于心,我不必将其视作一生的荣光,它们都将是被折叠的记忆,岁月不必使其蒙尘,它们将在原地由后来者超越,而我也将在别处做后来者。“无形之山”无止境,很多人似乎终其一生也只是在山脚徘徊。“无形之山”造就了现在的我,我在攀登着它,它也塑造着我。

  我在“无形之山”上看见过北宋时代的王安石留下的足迹,他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可现在的科研环境却不那么乐观,我们有着数量庞大的发明专利,科研的成果转化却依然是我们的痛点。

  曾几何时,我仿佛看到了王正行先生所著《简明量子场论》前言所描绘的场景:那时刚恢复高考,物理学院前沿讲座人满为患,台下除了坐着本校、外校的学生,还坐着许多同事,甚至老师辈的学者,每个听课的人都怀着建设祖国的激情。他们纯粹而无畏,眼中都充满求知的渴望和对追求真理的热情。那时候的科研还没有那么多的附带品,很多人把自己热爱的东西作为毕生事业,而论文发表只是其中的一个附带品。让科研重回初心的重任落在代代青年人肩上。我相信,在拥有更多资源的当代青年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在不远的将来掌握更多科技话语权;学术圈也将会拥有更多国家需求导向、个人兴趣导向的课题组;未来科学家不必成为因经济能力而产生顾虑的职业;科研产品也成为触手可及、走入千家万户的成果。当然,这并非学术圈自己的任务,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废除“唯SCI”论,还是强基计划的提出,都展现了社会各界为改善科研环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回归个人,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一位科研领域的新人,我想我们缺少的不是攀登诸如发表论文这样的“有形之山”的经历,而是缺乏一颗科研本心,以及向着“无形之山”的秀丽险峰勇敢前行的志气。一味地盯着“有形之山”,眼界会因重峦叠嶂而变得狭小,内心会因急功近利而趋于浮躁,反而成为王安石文中“在己为有悔”之人。对“无形之山”的挑战则更像一场宁静致远的修行。虽然在这无止境的道路上难免陷入“幽暗昏惑”的不利环境,也难免遭遇“无物以相之”的尴尬处境,但我坚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未来的科研生涯中,有志青年会把那些遮住视野的“有形之山”远远甩在身后,向着崇高理想笃定前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