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
——《论语》品读

发布时间:2021-04-26 期号: 1549期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教师 周伟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今年的4月23日已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论语》是教育部《大纲》指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之一。语文老师周伟川在此与学生一起品读《论语》,希望学生能为人生树立正方向,注入正能量;养浩然正气,做坦荡君子。

  鲍鹏山教授讲:“君子心中一定要有一本“正经”,这本“正经”就是《论语》。”如果只允许我与大家分享一本必读书的话,这本书一定是《论语》。

  《易经》上讲“蒙以养正”,强调初学者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阅读它能为人生开启正大光明之门。

  以孔子和他的优秀弟子为榜样,树立“仁以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扩展“修己以安百姓”的广阔胸襟,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学习自我省察、闻过必改的修身之法,营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氛围……这样做尽管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也会成为正直坦荡的有为君子。

  《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几乎包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核心信息。简而言之即为:什么是理想的人,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理想的政治。

  《论语》是教做人的书。做人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作为教师,课堂上我经常会问学生:“我讲明白了吗?我哪里没讲明白?”而却一般不会问:“你听明白了吗?你为什么还不明白?”前者表明责任在我,后者言外之意责任在学生。《论语》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会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小人总是指责别人。有个更通俗的说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想就通了;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疯’了。”每个人在遇到矛盾时,都要先反省自己。

  不读《论语》难以深入了解社会。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只有百余页的篇幅,引用《论语》就有几十处。离开精通《论语》这个学术背景,就无法深入剖析乡土社会结构。

  不读《论语》难以真正理解中华文化。北宋学者程颐认为:学者应当以《论语》为根本,学好《论语》,“六经可不治而明”。六经,指儒家经典。我在读过《论语》几十遍之后,再读《礼记》《孟子》等古代经典,便觉轻松顺畅许多,确实有融会贯通的功效。

  不读《论语》甚至很难准确深入地理解语文课文。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中有一句话:“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不熟悉《论语》的人,很难读懂这句话。如果知道《论语》中有“参也鲁”的说法,就不难明白这句话是说:“孔子的学说,最终依靠愚鲁的曾参,才得以传扬后世。”了解《论语》所倡导的父慈子孝的家庭关系,再读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自然对文中描绘的家庭伦理之美,会有更深的感受。学习臧克家怀念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闻先生作为学者是说了就做,或做了也不说;作为民主战士,他说是大声疾呼,做是奋不顾身。学生感觉这两种特征很难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读过《论语》就会明白:人作为个体要“讷言敏行”,为了民众利益要“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这正是儒家文化涵养出来的君子人格。

  读《论语》对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同样有帮助。《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主题是什么呢?联想到《论语·为政篇》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这分明是讲做官的人要不说假话,实事求是。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我写此文,目的是希望大家能用《论语》为人生树立正方向,注入正能量,养浩然正气,做坦荡君子。人人都做君子,建设我们的君子社会。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