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先贤名家读书法

发布时间:2021-04-22 期号: 1548期

姜思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今年的4月23日已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在经济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的当下,阅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面对海量的书籍,该如何阅读呢?在此精选了6位名家的读书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借鉴学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孔子:学、思、习、行读书法

  学  要做到博学、好问、多闻、广见。

  思  要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求取真知”的过程中,切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要主观臆想,不要做绝对化的断定,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习  要做到学与习的结合。习不仅是巩固、检验所学知识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加深理解,获得新知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情境、不同时间、不同年龄,对同一知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行  要做到学与行结合。学了道德不身体力行,学了知识不懂得运用知识,那学与不学又有什么区别呢?行既是对学习效果的验证,也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学行结合,要多迁引知识、多尝试。

    苏东坡:各个击破读书法

  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所谓“各个击破”,就是告诉我们: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强调对一本好书要多读,还可从不同角度去读。

    朱熹:6条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通过汇集其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有6条:

  循序渐进  首先要按一定的次序去读书。比如先读四书,再读史,这样胸中才有权衡,容易理解。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能力水平也不同。再次要打好基础,不要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  熟读也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思就是“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

  虚心涵泳  虚心是说读书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涵泳是说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  这里是强调读书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要多实践、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  这里说的是读书需要积极性。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有紧迫感,要勇往直前。

  居敬持志  居敬强调的是读书时要专一,集中注意力。持志强调的是在读书这件事上要坚定志向。

    鲁迅:博采众家读书法

  鲁迅提倡读书时要博采众家。他曾向青年读者介绍过一种博览读书的方法:“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这样能够拓宽思路,增长知识。

  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金克木:少、懒、忘读书法

  金克木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梵学、印度文化研究家。

  少  是说我们一生中看过的书或许很多,但真正读懂、读透、值得记住的书其实很少,要善于挑选,善于甄别。

  懒  指的是读书不是苦差事,要在乐趣的引导下读书。疲倦时硬读也读不进去,白白浪费时间,不如去睡觉。真正想读书的时候就专注用心,这样才效率最高。

  忘  是说人的大脑不是电脑,不要强求把每个字都记住,要常读常新,那些记住的东西就是我们读书真正的收获。

    余秋雨: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开卷有益。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名人都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意义。青少年学生更要借助课内外阅读的开展和指导,培养多方面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积淀人文底蕴,逐步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