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悄然乘鹤去 道义永驻在人间

发布时间:2018-11-07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海燕
 
  94岁的金庸老先生去世,悼念的微博、朋友圈刷屏了。各大公众号第一时间从不同角度推出了纪念文章,篇篇100000+的阅读量。我也是读过金庸书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都读过。岁月流逝,几度春秋,书中的英雄形象已在脑海中淡去,但我知道,一定会留下些什么。
 
  第一次读金庸,是我上大学的事。那时,我经过艰苦卓绝的高考,拿到心仪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还没咀嚼多久,就带着好奇心来到了北京。入学报到结束后,我走在校园里,想熟悉熟悉建筑物。突然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跑着撞过来。我赶忙扶住他,说道:“小心,别摔了。”他做了个鬼脸,张嘴来了一句:“阿姨好!”啥……啥……阿姨?我一下子惊呆了,内心仿佛受到了一万点“撞击”——是谁说的,上了大学就是人家阿姨了?这岂不是说我就是个大人了?人家分明才十七八岁,还没有敞开来好好放松玩儿呢——我的青春都奉献给高考了呀。我是大人了,那岂不是就要考虑大人该考虑的事了?果然,同一个宿舍的7个女孩子,经过一两天察言观色的相互熟悉,立刻在晚上开起了卧谈会。一名女同学直白地说:“我上了大学,就等着顺利毕业,然后回我们那儿的省重点当老师。我爸的知交故友再给我介绍一个世家子弟……”瞧瞧,话题的两大中心——工作,谈恋爱,一个基本点——完成大学学业,就是这么突出。当然,这名女同学大一第一学期末就在班里同学中遇到了人生挚爱,成就了一段佳话。
  开始上课后,我第二次受到了一万点“撞击”。一位风姿绰约的女老师讲普化大课。我安安静静坐着,如同听天书。课后做作业翻讲义时,发现老师一节课讲了32页内容。课程多、内容多、讲得快——这就是我的大一。我事后琢磨,也许是高考的压力解除之后,我的抗压能力骤然降低了,开始对学习有了枯燥苦闷感。
  我是理科生,除了专业课,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哲学、英语、大学语文、党史等内容,感觉学习压力大,生活枯燥,每天无精打采。后来我读的书多了,知识被脑海消化吸收,自然可以直接发现和总结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解决办法。但当时,我缓解苦闷的办法,是被直觉驱使着,去找一些文学类读物调剂放松。
  我走进学校图书馆的文科阅览室,走到校外的小说租阅处,目光停留在各类小说传记等文学读物上,指间划过《多尔衮传》《亚森罗平探案集》《虎!虎!虎!》以及古龙、温瑞安、梁羽生、金庸的成套小说。金庸就这样进入我的大学生活。
 
  刚开始读金庸,我只当作是放松和休闲。重在读故事,了解一些学习生活之外的人和事。身在象牙塔的我,像是透过一扇窗,试探着对复杂社会有了纸上接触。
  当学习繁重的知识劳累时,当深奥的题目解答不出时,我便从包里翻出一本金庸的书来,读上一会儿,烦躁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沉浸于热热闹闹的书中江湖,跟随着各色人物或喜悦,或忧伤,或惊恐,或感慨莫名,或气愤不已。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叙述描写,就快翻略过,比如桃谷六仙,太聒噪了。有时则会跳读,比如林平之家的袈裟,到底咋回事?那是一定要先翻到后面了解一下的。离自己远的事也跳过不读。殷离睡梦中哼唱起一首小曲: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还有这一句: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我扫一眼就过去了,引发触动在内心掀起涟漪,已是十多年之后。
  金庸的书都是厚厚的几本,想要精读是不可能的。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境遇各有不同,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各色事件,我经常感觉故事表述就是花开几朵,那朵尚未开败,这朵就含苞待放了,另外几朵也有暗线铺排。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纠缠在一起,需要借助图表法,适当画一些人物关系图、事件发生发展走势图,运用总结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每逢要感慨故事发展复杂,人物性格多变,武功描写高深莫测,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广博,人物豪迈之风与儿女情长并行,亦俗亦雅,至幻至真,至纯至性,我就会从故事中跳脱出来,对金庸老先生啧啧称奇,真是一位不凡的小说架构师!
 
  金庸的书一本接着一本读过了,但我读得太粗,不精细,语言文字魅力没有领略到,这是我的损失。鸡汤文中有一句话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从事新闻工作后,想到没有逐字逐句读金庸,就尤其觉得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后来,我狂读叶广岑、方方、迟子建、张晓风、龙应台等女作家的作品,以及众多男作家的散文,期望能把自己少走的这段路补上。
  读来读去,我把金庸的厚书读薄了,脑海中就真的只留下了人物和故事。又穷又笨的郭靖遇到了贵二代黄蓉,成就了美好姻缘,练成了绝世神功,最后的归宿是和襄阳城共存亡。没爹没妈的孤儿张无忌,在红颜知己的协助下奋力化解各派之间的争斗,率领众人抵抗元军。岳不群为了得到剑谱处心积虑。令狐冲豪放不羁,但不失光明磊落。
  合上书,脑海中滤去枝叶,把繁复的故事浓缩成精华,那就是,一腔孤勇追求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国为民抗争到底,那就是大道,侠义。金庸笔下的男主角,无论性格如何,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都选择行侠义之事,最后成就大侠之名。这种选择,和金庸本人的人生经历有高度相似之处,可见就是作者本人的价值观选择,也是他借由书中人物传递给读者的。我后来读到贾平凹写给妹妹的一封信,了解到,对作家来说,文字只有阅读快感是不够的,内容、思想、境界、灵魂、精神和智慧才重要。我想,这些才是书作为精神食粮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吧!
  当然,至于读者读到了什么,在热闹闹的书中江湖里,各有各的人格投射,也各有各的喜好选择。鸡汤文里还有一句话是,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读过金庸小说的人,气质里多多少少是会藏着金庸倡导的大道、侠义的。
  不读金庸好久了。再次有了金庸的消息,却是斯人已驾鹤仙去的噩耗。令人欣慰的是,江湖仍在,大道情义尤存。君不见,金庸笔下那种守拙守愚守忠守义家国情怀,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微信公号推送的文章中,成为各类图书的出版主题。不少人涌到书店购买金庸的小说。我想,夜深人静之时,面对那一个个义无反顾,为国为民一腔孤勇往前冲的大侠,会有多少人引发共鸣拍案叫好啊!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