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 求实 创新”我们的校训过时了吗?

发布时间:2018-10-26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晗
  从小学到大学,进入不同学校,了解校训都是新生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不同学校的校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社会媒体也曾批评“校训撞车”“校训重复”的现象。我们选取了北京130所中学为样本进行词频分析,确实发现一些高频的字词反复出现在不同学校的校训中。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象?校训高频词反复出现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原因和深意?那些所谓“同质化”的校训,是否真的已经过时了?
 
中学校训偏爱“二言八字”
  “勤奋、严谨、民主、开拓”“尊师、勤奋、求实、自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像这样由4个二言词或由2个四言词组、成语组成的校训,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二言八字”和“四言八字”体也确实是校训最常见的格式。在130所样本学校中,超过80%的学校校训都为8个字,除了“做一个伟大的中国人”(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等少数例外,多属于上述两种形式。
 
  为什么校训偏爱“二言八字”和“四言八字”这两种形式?四言八字的校训往往由两个成语或词组组成,如“精勤不倦、厚积薄发”(北京市大兴区第三中学)等,除了对仗工整外,也较为文雅。
  “二言八字”的校训模式,可从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的革命文化传统中找到根源。如果说“二言八字”体是当下校训最流行的模式,那么民国时期一言多字、四言一句的校训格式则很有市场。一言多字校训如北京汇文中学校训“智仁勇”,京师公立第一女子中学(现北京一六一中学)的“诚真”,四言校训如北京贝满女中(现北京一六六中学)的“敬业乐群”等,以上这些中学的校训一直保持到今天。再加上民国政府曾在教育界倡导使用“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类口号作为校训的标准模板,因而一言多字的格式在当时的校训中蔚然成风。但在解放区,校训样式与国统区风格迥异。比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训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鲁迅艺术学院校训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华北大学校训为“忠诚、团结、朴实,虚心”等。此类“二言八字”校训不但贴近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也有着用词简单、便于理解、含义明确、朗朗上口、容易识记等优点,从而自成一派。这样的校训风格,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二言八字”式校训的流行带来深远影响。
 
 
 
校训关键词:“勤奋、求实、创新” 
  改革开放后,“二言八字”的模式被广泛沿袭,不过内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北京130所样本学校进行词频分析,记者发现“勤奋”“求实”“创新”等词异军突起,成为中学校训中最广泛使用的词语。
 
  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很多学校使用当前校训的历史,往往短于校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有越来越多学校重视校训的作用,校训得以大规模出现。“勤奋”“求实”“创新”“严谨”等词代替了“紧张”“严肃”“活泼”等词,成为校训的首选。各学校公开的校史资料显示,很多中学、大学在这一时期确立或重新确立了校训。如1988年5月5日,“求是创新”被浙江大学确立为新时期的校训;1991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将校训定为“团结、朴实、勤奋、进取”(现又改为“诚朴雄伟树木树人”);2000年前后,北京市太平路中学将“团结、自强、勤奋、求实”定为校训。
  随着恢复高考、拨乱反正,教育重回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本位,普通人再次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勤奋”这一对学习至关重要的品质也被重新重视起来。“创新”精神对于国家发展与经济进步的作用,也从那时起一直被高度关注,直至今日。
  “勤奋、求实、创新”这类在校训中常见的字眼,或许看起来缺乏个性,但中国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惊人的发展,谁也不能否认正是得益于“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即便在今天,由这些词语所诠释的教育使命也仍不过时。看似同质化的校训中,其实承载着历史厚度与时代使命。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理,往往就包含在那些最常见的广为流传和应用的字眼中。
 
校训关键字:“学”与“德”
  在本次统计中,“勤奋、求实、创新”成为校训中高频出现的词语前三名。但校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单字,并不完全来源于这三个高频词。“学”与“德”字后来居上,进入前三。
 
  “学”“德”二字在校训高频字中之所以能实现反超,首先得益于其在校训中多样的组合,如“勤学”“博学”“笃学”“尚学”及“明德”“尚德”“厚德”等。
  在统计中我们发现,校训当中化用典故的案例并不少见,就连平时生活中很少使用的“笃”字,也排到了第十名。而这也是“学”“德”二字高频出现的另一个原因。在本次统计中,最常被校训引用的经典,除了少数出自《汉书》等史籍外,更多来自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为多所中学的校训提供了素材。《四书五经》作为古代学子的必修“教材”和科举“考试大纲”,其中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财富,仍然以校训的形式流传至今。
  与“求实、创新”这类充满时代精神的词语相比,“学”与“德”更像是教育中亘古不变的命题。从古至今,教书育人,说到底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学与德的高频出现,反映的正是教育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使命。或许有人觉得高频字词的反复出现,让学校的校训缺乏个性。但这些被反复强调的字词,无形中反映出了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价值。校训缺乏个性没关系,但不能缺乏灵魂。再朴素的校训,只要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切实践行,就是有生命力的校训。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