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清朝乾隆年间议废科举八股取士之争

发布时间:2018-03-14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 樊本富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又称“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因题目来源于《四书》《五经》,又分别被称为《四书》文和《五经》文。典型的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因为在四股中,每股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总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对字数也有严格规定。命题范围局限在《四书》《五经》中,而答题议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仿摹以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

  自明朝以后,科举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已为社会有识之士所议论与反对。到了清朝,康熙初年,辅政大臣主张废八股,并在之后的几次科举考试中废除八股取士形式。但是,康熙亲政后,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统一标准客观评卷,在举子的反对等多方面的压力之下,从有利于清王朝长远利益着眼,又恢复了八股取士。经过康熙年间的废止风波以后,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已经确立。

  乾隆三年(1738年),满洲大臣兵部侍郎舒赫德上奏乾隆皇帝,他认为“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时文徒空言,不适于用,墨卷房程辗转抄袭,肤辞诡说,蔓延支离,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应将考试条款改移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才实学之道”(《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康熙五十七年上谕)。应该说,舒赫德所论八股取士的弊害,是言简意赅、切中要害的。舒赫德所举废八股的理由和康熙初年上谕所说的理由,其实是一样的,都说八股文无用,不能选拔真才,只不过说得更具体,尤其是“墨卷房程辗转抄袭,肤词诡说,蔓延支离”这几句,正说到了当时八股文的痛处。

  乾隆皇帝看了舒赫德的奏折之后,将其转交礼部讨论,却遭到非议。当时雍正朝元老鄂尔泰、张廷玉位尊势重,两人都不同意改革。他们都力主沿用八股科举,认为“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因时而补救之”,“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以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曰小技,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接着,他们又列举了很多不该废除科举八股取士的理由。最后的结论是:只要“司文衡、职课士者”,“循名责实,力除积弊,杜绝侥幸”,就会“文风日盛,人才自出”。八股取士是万万不能改易的。

  结果乾隆皇帝采纳了礼部和鄂尔泰的意见,科举八股取士之法得以不废。然而八股取士实行既久,许多专攻制义的举子“或剽窃浮词,罔知根底”,因而在乾隆年间杨述曾也曾奏请废八股文以救其弊,但也未被采纳。乾隆没有废除八股取士,大概他也和七十年前的康熙皇帝一样,是从总体来看八股取士还有利于大清的江山统治,八股文的存在还有它的现实意义,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代替它。因此,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正式文体的地位,最终还是确立了。

  从乾隆年间议废科举八股取士中,我们可以思考这么一件事情:自清末以来,人们对八股文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加以抨击,指责其毫无价值可言,指责其误国误民,罪大恶极。但在很长时期内,很少有人冷静思考八股文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自明末以后许多大臣甚至有的皇帝反对八股文,而它还能够长期存在。直到科举被废除数十年后,人们不再为激愤的情绪所左右,才开始全面客观地研究八股文。客观上来说,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功用,如规范竞争,引导备考;严定程式,防止作弊;训练写作,锻字炼句等等。它在当时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有其得以沿用的内在原因。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