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

发布时间:2017-08-04 期号:

北京市育英中学学生 赵逸飞

 

  小时候初背辛弃疾的《菩萨蛮》时,最喜欢这一句“青山遮不住”。诵之于口,脑海中便有滔滔江水奔流过一座座楼阁城池,沿途青山掩映,苍松翠柏,东望长安,昼夜不息。深黛色的连绵,飘带般地隐匿在升腾起的袅袅烟云之中。玩味许久后,我还把它设为了我的第一个网名。那弥漫着青烟的画卷,凝固成记忆里最富诗意的一笔。

  及长,我开始意识到诗词中意象的重要。稼轩先生用了“青山”二字,若是改为“楼阁”,是否还会有那江水奔流的磅礴之势?我想,其气韵必然会锐减一半,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已将“青山”认为是最沉稳、最巍峨的形象,坚不可摧、无可撼动。由此可见,这种深入灵魂的潜意识,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是华夏文明坚实的精神支柱。

  古人常常把心事说与山水,究其原因,无非是把山水当成了知己。尤其是沉稳青山,承载了多少文人骚客的咏叹!《祁连雪》中曾说:“观山如读史”,读一座山,就是在读一段经年的往事,去从它雾霭缭绕的身影中,找寻属于自己的诗眼。孔子站在泰山之巅,发现了众生芸芸,宇宙之大,天地之小。稼轩先生感慨:“我笑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将自己的报国热情与壮志未酬的诗意风流,全部寄予了那一脉默默不语的青山隐隐。沉稳的青山此时更像是一个见证者,见证了这些炎黄子孙的脊梁,是怎样由白骨变为不朽的存在,名垂青史,“共三光而永光”的。

  青山,于这些不朽的灵魂而言,是足以慰风尘的益友,绝胜十里软红之中的庸客。那些不被世人认可的情愫,化成在与青山对坐时,一声过尽千帆般的沧桑喟叹,化成被岁月雕刻的眼角上,一滴饱经风霜的眼泪。而如今的我们,站在翠色掩映、岚烟相繆的青山脚下,被其中蕴含的伟大人格震撼,为恍惚间犹在耳边的叹息而感动,只得于仰视中,发觉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力量去承担,书写今朝与未来。这种责任感从何而来?青山沉默不语,而它脚下的万千灵魂依旧虔诚地仰望着,憧憬着与那些时代中的英雄擦肩,哪怕仅仅是眼神的简单触碰,也足以照亮一个人的一生。

  宋代无门和尚曾写过一首《颂》,盛赞了轮回春夏中“无闲事”的“好时节”。我相信上文中提及的“时代精英”们,对“闲”的定义不可谓不深邃幽远。稼轩先生奔走呼号,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而振臂呐喊,他会看到红雪满落、清雨瓢泼的自然盛景吗?我认为他不会对此十分敏感。因为他的心中有一座青山屹立,于是看待万物的眼睛,都被这青山散发出的烟雾迷蒙,晕染了一层豪迈的悲壮之霜,在历史长河中亘古永存。他的世界,看似多了阅不尽的人事、抒不完的家国天下愁,实则成了一部晦涩古经,缺页断章,连他自己也不忍翻下去。他皓首穷经,守着自己的青山痛苦地继续奔走。因为只有青山,能读懂他被“风霜刀剑严相逼”后,那伤痕累累的灵魂。

  青山对于华夏儿女的意义,大概就在于这种过往与现世、昔人与今者、当朝与未来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吧。古代先贤们与青山清谈十载,对青山诉尽心中无限情怀,青山亦抚慰他们的血肉之躯、庇护他们的济世之思;而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世界,仍有层层叠叠的群山,曲曲折折的小径,好景常在。我们有幸赏得到曾记述了无数动人故事的老者———“青山”,循着他们的脚步,于花繁叶茂中捕捉到那一声叹息,唤醒心中沉睡的责任感,拨开云雾深重,坚守住内心的苍松翠柏,让血脉中的民族精魂得以重绽光彩。

  隐在雾气沼沼中的青山,依然是旧时模样。而我们将怀揣着对它的一往情深,在踽踽独行的路途上,毅然直前。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我又一次听到王勃隔世的旷古绝响,一如那日的江水滔滔,穿越水穷山远的前朝,直抵我心……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